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论文--教育技术学论文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中美教育技术学发展及研究概况第10-13页
        1.3.1 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及研究概况第10-11页
        1.3.2 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及研究概况第11-13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概念界定第14-16页
        1.5.1 教育技术第14-15页
        1.5.2 人才培养模式第15-16页
第二章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对比第16-23页
    2.1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第16-19页
    2.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第19-21页
        2.2.1 样本选择第19-20页
        2.2.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第20-21页
    2.3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对比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第23-34页
    3.1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第23-26页
        3.1.1 学科定位第23页
        3.1.2 专业数量变化第23页
        3.1.3 专业方向变化第23-24页
        3.1.4 美国9所院校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第24-26页
    3.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第26-33页
        3.2.1.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定位第26-27页
        3.2.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院校数量第27页
        3.2.3.中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定位第27-28页
        3.2.4.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第28-30页
        3.2.5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第30-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中美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第34-40页
    4.1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第34-35页
    4.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第35-37页
    4.3 课程设置对比分析第37-39页
        4.3.1 课程设计对比第38页
        4.3.2 课程结构对比第38-39页
        4.3.3 课程设置指导原则第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对比第40-45页
    5.1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第40-41页
    5.2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就业现状第41-44页
        5.2.1.教育技术学本科及相关专业就业情况第41-43页
        5.2.2 我国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第43-44页
    5.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六章 问题、启示、对策第45-57页
    6.1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5-47页
        6.1.1 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5-46页
        6.1.2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6.2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第47-49页
        6.2.1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明确第47页
        6.2.2 教育技术学学科归属第47页
        6.2.3 专业定位与职业定位紧密相关第47-48页
        6.2.4 灵活、合理的课程体系第48页
        6.2.5 学生就业问题第48-49页
    6.3 改革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第49-56页
        6.3.1 PIC-CDIO内涵第49页
        6.3.2 教育技术学专业PIC-CDIO培养模式设计思路第49-53页
        6.3.3 PIC-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第53-54页
        6.3.4 培养制度第54页
        6.3.5 教学体系中注重理论、技术与实践三结合第54-55页
        6.3.6 培养评价第55-56页
    6.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的效率分析
下一篇:BC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操作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