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0页 |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 留守初中生 | 第10页 |
1.2 感恩 | 第10页 |
1.3 团体辅导 | 第10-11页 |
2 感恩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2.1 认知情绪理论 | 第11页 |
2.2 情感特质理论 | 第11-12页 |
2.3 拓宽建构理论 | 第12页 |
3 感恩的研究回顾 | 第12-16页 |
3.1 感恩测量的发展 | 第12-13页 |
3.2 感恩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3.3 感恩的干预研究 | 第14-16页 |
4 有关留守初中生感恩的发展特点研究 | 第16页 |
5 有关留守儿童的其他心理研究 | 第16-17页 |
6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6.1 缺少对留守初中生积极品质的研究 | 第17页 |
6.2 缺少系统可行的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辅导的方案 | 第17页 |
6.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7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7.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7.2 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具体研究 | 第20-40页 |
研究 1: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的发展特点 | 第20-2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1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21页 |
3.4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4.1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发展的群组差异 | 第21-22页 |
4.2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22-24页 |
5 讨论 | 第24-26页 |
5.1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发展群体内差异 | 第24-25页 |
5.2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发展的群体间差异 | 第25-26页 |
6 小结 | 第26-27页 |
研究 2:促进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发展的团体辅导干预 | 第27-4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 研究工具与环境 | 第27-29页 |
4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5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5.1 前测 | 第30页 |
5.2 对实验组的干预活动 | 第30页 |
5.3 后测 | 第30页 |
5.4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0-31页 |
5.5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31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6.1 团体辅导效果的量化分析 | 第31-33页 |
6.2 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活动日记个案的质化分析 | 第33-37页 |
7 讨论 | 第37-39页 |
7.1 基于感恩沉思和感恩记录技术而设置的“我存在,我感恩”活动增强了感恩的强度 | 第37-38页 |
7.2 基于感恩沉思和感恩记录技术而设置的“我就是我”和“你眼中的我”活动增强了感恩的密度 | 第38页 |
7.3 基于感恩沉思和感恩拜访技术而设置的“友情万花筒”活动增强了感恩的广度 | 第38-39页 |
7.4 基于感恩记录和感恩沉思技术而设置的“忆感激”和“爱的冥想”活动增强了感恩的频度 | 第39页 |
7.5 促进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发展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持续性 | 第39页 |
8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0-43页 |
1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的发展与促进 | 第40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0页 |
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40页 |
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40页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40-41页 |
4 教育建议 | 第41-43页 |
4.1 团体辅导方案应适合学生的发展 | 第41-42页 |
4.2 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列入德育教育中 | 第42页 |
4.3 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初中生积极品质的干预 | 第42页 |
4.4 学校应加强对团体辅导的推广 | 第42-43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7页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第48-49页 |
附录 2 《感恩量表》中文版信效度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附录 3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辅导方案》实施的具体内容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