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1 自我接纳 | 第8页 |
1.2 团体辅导 | 第8-9页 |
1.3 团体辅导相关理论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2.1 自我接纳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2 团体辅导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3 利用团体辅导干预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3.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3.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4.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4.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 第15-1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 研究假设 | 第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4 研究工具 | 第15-16页 |
4.1 自我接纳量表(SAQ) | 第15-16页 |
4.2 团体辅导方案 | 第16页 |
5 研究程序 | 第16-18页 |
5.1 准备阶段 | 第16-17页 |
5.2 实施阶段 | 第17页 |
5.3 结束阶段 | 第17-18页 |
6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1. 高一学生自我接纳总体状况 | 第19页 |
2. 干预前,实验班、对照班两组被试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 | 第19-20页 |
3. 对照班在前测与即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 第20页 |
4. 对照班与实验班即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0页 |
5. 实验班在前测与即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 | 第20-21页 |
6. 实验班与对照班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 第21页 |
7.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即时后测、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改变量的差异检验 | 第21-22页 |
8. 干预效果的追踪分析 | 第22-2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6-32页 |
1 团体辅导可以积极的影响高一学生自我接纳 | 第26-28页 |
1.1 团体辅导的影响机制 | 第26-28页 |
1.2 对实验班干预结果的分析 | 第28页 |
1.3 实验延续性效果分析 | 第28页 |
2 高一学生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的价值 | 第28-29页 |
2.1 积极心理和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 第28-29页 |
2.2 有助于自我觉察,促进个体内外世界的和谐 | 第29页 |
2.3 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念,促进自我接纳 | 第29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29页 |
3.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9页 |
3.2 干预方法的创新 | 第29页 |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9-30页 |
4.1 关于团体辅导方案的适用性 | 第29-30页 |
4.2 关于对团体辅导的时效性检验 | 第30页 |
4.3 关于对团体辅导干预方法的评估 | 第30页 |
4.4 关于团体辅导干预的频次 | 第30页 |
5 教育建议 | 第30-32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附录 | 第38-48页 |
附录1 自我接纳问卷(SAQ) | 第38-39页 |
附录2 高一学生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设计方案 | 第39-42页 |
附录3 《自我接纳干预方案》分次单元设计 | 第42-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