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核心概念 | 第12-16页 |
1.2 想象接触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 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1-25页 |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4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2.5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实验准备 | 第25-29页 |
3.1 内隐态度实验材料的评定 | 第25-26页 |
3.2 内隐态度程序的编写 | 第26-28页 |
3.3 想象接触程序的编写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研究一: 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 第29-37页 |
4.1 实验设想 | 第2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4.3 结果 | 第32-36页 |
4.4 讨论 | 第36页 |
4.5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研究二: 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对同性态度的影响 | 第37-43页 |
5.1 实验设想 | 第3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5.3 结果 | 第39-41页 |
5.4 讨论 | 第41-42页 |
5.5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研究三: 不同性别对象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 第43-52页 |
6.1 实验设想 | 第4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6.3 结果 | 第45-50页 |
6.4 讨论 | 第50-51页 |
6.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研究四: 不同频率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 第52-67页 |
7.1 实验设想 | 第52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7.3 结果 | 第54-65页 |
7.4 讨论 | 第65页 |
7.5 结论 | 第65-67页 |
第八章 总讨论 | 第67-72页 |
8.1 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8.2 精细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8.3 不同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8.4 不同频率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第九章 总结论 | 第72-73页 |
第十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10.1 创新 | 第73-74页 |
10.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