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和内隐态度:想象接触的干预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核心概念第12-16页
    1.2 想象接触理论及相关研究第16-18页
    1.3 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第18-21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21-25页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2.2 研究目的第22页
    2.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2.4 研究思路第23-24页
    2.5 研究假设第24-25页
第三章 实验准备第25-29页
    3.1 内隐态度实验材料的评定第25-26页
    3.2 内隐态度程序的编写第26-28页
    3.3 想象接触程序的编写第28-29页
第四章 研究一: 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第29-37页
    4.1 实验设想第29页
    4.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4.3 结果第32-36页
    4.4 讨论第36页
    4.5 结论第36-37页
第五章 研究二: 不同精细程度的想象接触对同性态度的影响第37-43页
    5.1 实验设想第37页
    5.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5.3 结果第39-41页
    5.4 讨论第41-42页
    5.5 结论第42-43页
第六章 研究三: 不同性别对象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第43-52页
    6.1 实验设想第43页
    6.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6.3 结果第45-50页
    6.4 讨论第50-51页
    6.5 结论第51-52页
第七章 研究四: 不同频率想象接触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第52-67页
    7.1 实验设想第52页
    7.2 实验方法第52-54页
    7.3 结果第54-65页
    7.4 讨论第65页
    7.5 结论第65-67页
第八章 总讨论第67-72页
    8.1 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第67-69页
    8.2 精细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第69-70页
    8.3 不同性别对象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第70-71页
    8.4 不同频率的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第71-72页
第九章 总结论第72-73页
第十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10.1 创新第73-74页
    10.2 不足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附录第81-8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85-86页
后记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差序格局”观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一项ERP的研究
下一篇: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类别学习:执行功能的作用及改善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