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28页 |
1.1 差序格局的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1.1.1 传统的差序格局 | 第12-16页 |
1.1.2 现代差序格局的拓展内涵 | 第16-17页 |
1.2 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17-28页 |
1.2.1 自我参照效应及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概念 | 第17-19页 |
1.2.2 自我参照效应及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范式 | 第19-22页 |
1.2.3 自我参照效应及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脑机制 | 第22-25页 |
1.2.4 自我参照效应及关系自我参照效应的ERP成分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 第28-33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2.1.1 缺乏宏观层面上人际关系的研究 | 第28页 |
2.1.2 缺乏以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 | 第28-29页 |
2.1.3 缺乏系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第29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30页 |
2.3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2.4 研究方案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研究一“差序格局”内外圈层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3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3.1 实验被试 | 第34页 |
3.3.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3.3.4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3.4 脑电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36-37页 |
3.5 正性图片启动下自己、圈内人和圈外人三类刺激在 15 个电极上的波形图 | 第37-39页 |
3.6 自己姓名、圈内人姓名和圈外人姓名的地形图 | 第39-40页 |
3.7 ERPs结果 | 第40-41页 |
3.8 讨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研究二不同类型情绪诱导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44-69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 1:正性情绪诱导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45-57页 |
4.2.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4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3 脑电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47-48页 |
4.2.4 正性情绪图片启动下自己姓名、直系亲属姓名、旁系亲属姓名和一般熟人姓名在15个电极上的波形图 | 第48-50页 |
4.2.5 正性情绪图片启动下自己姓名、直系亲属姓名、旁系亲属姓名和一般熟人姓名的地形图 | 第50-51页 |
4.2.6 行为结果 | 第51页 |
4.2.7 ERPs结果 | 第51-53页 |
4.2.8 讨论 | 第53-57页 |
4.3 实验 2:负性情绪诱导下差序格局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57-69页 |
4.3.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57页 |
4.3.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4.3.3 脑电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59-60页 |
4.3.4 负性情绪图片启动下自己姓名、直系亲属姓名、旁系亲属姓名和一般熟人姓名在 15 个电极上的波形图 | 第60-62页 |
4.3.5 负性情绪图片启动下自己姓名、直系亲属姓名、旁系亲属姓名和一般熟人姓名的地形图 | 第62-63页 |
4.3.6 行为结果 | 第63页 |
4.3.7 ERPs结果 | 第63-66页 |
4.3.8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第69-73页 |
5.1 中国人差序格局观下的内外圈的关系自我参照效应 | 第69页 |
5.2 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和关系自我参照加工 | 第69-70页 |
5.3 传统差序格局观的现代趋势——内隐层面上的探讨 | 第70-71页 |
5.4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73-74页 |
5.1 研究不足 | 第73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知情同意书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