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到中古“击”“打”演变的及物性分析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语料和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4.1 本文的研究语料 | 第15-17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本文关于"及物性"总的观点 | 第19-26页 |
第2章 上古到中古汉语"击"的使用情况考察 | 第26-73页 |
2.1 主语的使用情况 | 第26-42页 |
2.2 宾语的使用情况 | 第42-61页 |
2.3 非典型结构使用情况 | 第61-64页 |
2.4 体 | 第64-65页 |
2.5 式 | 第65-67页 |
2.6 意愿性 | 第67-71页 |
2.7 肯定性 | 第71页 |
2.8 小结 | 第71-73页 |
第3章 中古汉语时期"打"的使用情况考察 | 第73-88页 |
3.1 《宋书》中"打"的使用情况 | 第73-75页 |
3.1.1 主语的使用情况 | 第74页 |
3.1.2 宾语的使用情况 | 第74-75页 |
3.2 汉译佛典中"打"的使用情况 | 第75-82页 |
3.2.1 主语的使用情况 | 第75-78页 |
3.2.2 宾语的使用情况 | 第78-82页 |
3.3 非典型结构使用情况 | 第82-83页 |
3.4 体 | 第83-84页 |
3.5 式 | 第84页 |
3.6 意愿性 | 第84-86页 |
3.7 肯定性 | 第86-87页 |
3.8 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击""打"的及物性动态分析 | 第88-105页 |
4.1 十项及物性特征的对应关系 | 第88-101页 |
4.1.1 主语S:意愿性和施动性 | 第88-90页 |
4.1.2 宾语O:受影响性和个体性 | 第90-96页 |
4.1.3 谓语V:动作性、瞬时性和体 | 第96-100页 |
4.1.4 句子本身:参与者数量、式和肯定性 | 第100-101页 |
4.2 "击""打"及物性特征历时演变情况 | 第101-103页 |
4.3 低及物性原因分析 | 第103-105页 |
4.3.1 使用频率 | 第103-104页 |
4.3.2 语体特征 | 第104-10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