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面向QoS保障的UWSN拓扑控制算法及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2-18页
        1.2.1 UWSN网络模型第12-14页
        1.2.2 UWSN功率控制算法第14-15页
        1.2.3 UWSN拓扑控制算法第15-17页
        1.2.4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第17-18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第18-20页
第二章 面向复杂水环境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第20-44页
    2.1 MCM节点受限移动模型第20-23页
    2.2 端到端时延模型第23-29页
        2.2.1 声速方程第23-25页
        2.2.2 信干噪比SINR和数据发送成功率PSR第25-27页
        2.2.3 多径时延第27-29页
    2.3 能耗模型第29-36页
        2.3.1 传播损耗函数第29-34页
        2.3.2 噪声函数第34-35页
        2.3.3 能耗模型第35-36页
    2.4 仿真实验第36-42页
        2.4.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第36-37页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7-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论的水下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算法第44-61页
    3.1 网络模型第44-46页
        3.1.1 定义和网络假设第44-46页
        3.1.2 端到端时延模型第46页
        3.1.3 节点移动模型第46页
    3.2 基于非合作博弈论的UMWSN功率控制算法第46-53页
        3.2.1 效用函数第46-47页
        3.2.2 约束条件及定价因子分析第47-48页
        3.2.3 Nash均衡存在性和唯一性第48-52页
        3.2.4 UM-NGPR算法第52-53页
    3.3 仿真结果第53-60页
        3.3.1 仿真环境第53-54页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4-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基于多个QoS目标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控制算法第61-82页
    4.1 网络模型第61-68页
        4.1.1 定义和网络假设第61-63页
        4.1.2 能耗模型和端到端时延第63页
        4.1.3 路径传输成功率第63页
        4.1.4 网络连通性第63-64页
        4.1.5 势博弈模型第64-66页
        4.1.6 势博弈模型分析及纳什均衡证明第66-68页
    4.2 OPG-UTCA拓扑控制算法第68-73页
        4.2.1 拓扑构建第68-71页
        4.2.2 拓扑维护第71页
        4.2.3 OPG-UTCA算法实现第71-73页
    4.3 仿真结果第73-80页
        4.3.1 仿真环境第73-75页
        4.3.2 网络覆盖率第75页
        4.3.3 权重因子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第75-78页
        4.3.4 算法比较第78-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基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第82-101页
    5.1 系统架构及方案第82-83页
    5.2 水下传感器节点和浮标节点的硬件设计第83-89页
        5.2.1 水下传感器节点硬件架构第83-84页
        5.2.2 声波发送电路第84-85页
        5.2.3 声波接收电路第85-88页
        5.2.4 浮标节点的设计第88-89页
    5.3 水下传感器节点及浮标节点软件的设计第89-91页
    5.4 水质监测手机终端的软件设计第91-93页
        5.4.1 软件模块结构第91页
        5.4.2 SQL命令访问数据库第91-93页
    5.5 系统测试第93-100页
        5.5.1 发送端测试第93-94页
        5.5.2 接收端测试第94-99页
        5.5.3 水质监测手机终端软件测试第99-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4页
    6.1 总结第101-102页
    6.2 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激光外差干涉长行程精密导轨直线度测量及补偿方法研究
下一篇:永磁直线电机ADRC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