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7 研究分析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就业指导 | 第16页 |
2.1.2 职业指导 | 第16-17页 |
2.1.3 创新创业教育 | 第17页 |
2.1.4 课程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 | 第18页 |
2.2.2 职业生涯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现状 | 第20-31页 |
3.1 高职学生调查与分析 | 第20-24页 |
3.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0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4页 |
3.2 高职教师调查与分析 | 第24-27页 |
3.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4页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3.3 高职院校调查与分析 | 第27-31页 |
3.3.1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 第27-28页 |
3.3.2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的问题剖析 | 第28-31页 |
第4章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4.1 政策因素 | 第31-33页 |
4.1.1 就业政策 | 第31-32页 |
4.1.2 就业指导课程政策 | 第32-33页 |
4.2 环境因素 | 第33-34页 |
4.2.1 社会就业环境 | 第33页 |
4.2.2 企业用人标准 | 第33-34页 |
4.3 教育因素 | 第34-37页 |
4.3.1 教师的因素 | 第34-35页 |
4.3.2 管理者的因素 | 第35页 |
4.3.3 学生的因素 | 第35-37页 |
第5章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重构 | 第37-47页 |
5.1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原则 | 第37-39页 |
5.1.1 高效 | 第37-38页 |
5.1.2 生态 | 第38页 |
5.1.3 可持续发展 | 第38-39页 |
5.2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目标 | 第39页 |
5.2.1 知识目标 | 第39页 |
5.2.2 技能目标 | 第39页 |
5.2.3 态度目标 | 第39页 |
5.3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 第39-42页 |
5.3.1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方案 | 第39-40页 |
5.3.2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标准 | 第40-41页 |
5.3.3 职业指导教科书大纲 | 第41-42页 |
5.4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实施 | 第42-44页 |
5.4.1 传统班级授课 | 第42页 |
5.4.2 小组讨论 | 第42-43页 |
5.4.3 团体活动 | 第43页 |
5.4.4 个性化指导 | 第43页 |
5.4.5 走班制 | 第43-44页 |
5.5 职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评价 | 第44-47页 |
5.5.1 知识评价 | 第45页 |
5.5.2 能力评价 | 第45页 |
5.5.3 素质评价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7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页 |
6.3 未来研究的设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