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目标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三、本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五、本研究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一章 地理与历史视角下的马六甲海峡 | 第27-55页 |
第一节 地理视角下的马六甲海峡 | 第27-36页 |
一、海峡:海上通道的“咽喉” | 第27-28页 |
二、自然与经济地理中的马六甲海峡 | 第28-36页 |
第二节 历史视角下的马六甲海峡 | 第36-55页 |
一、前殖民时期的马六甲海峡 | 第36-39页 |
二、殖民时期的马六甲海峡 | 第39-49页 |
三、后殖民时期的马六甲海峡 | 第49-55页 |
第二章 冷战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挑战 | 第55-81页 |
第一节 冷战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挑战:传统安全视域 | 第55-67页 |
一、海洋划界争议 | 第55-61页 |
二、冷战后大国为海峡控制权的博弈 | 第61-65页 |
三、南海问题溢出殃及海峡安全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冷战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挑战:非传统安全视域 | 第67-81页 |
一、海盗和恐怖主义威胁 | 第67-74页 |
二、海洋环境污染 | 第74-81页 |
第三章 冷战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介入海峡海上安全 | 第81-115页 |
第一节 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沿岸国家视角 | 第81-99页 |
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新加坡视角 | 第81-88页 |
二、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马来西亚视角 | 第88-96页 |
三、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印度尼西亚视角 | 第96-99页 |
第二节 冷战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介入海峡海上安全的单边与合作努力 | 第99-115页 |
一、海峡沿岸国家的单边努力 | 第99-108页 |
二、海峡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 | 第108-115页 |
第四章 冷战后域外大国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15-171页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15-132页 |
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美国视角 | 第115-120页 |
二、冷战后美国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之策略 | 第120-132页 |
第二节 冷战后日本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32-147页 |
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日本视角 | 第132-137页 |
二、冷战后日本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的方式 | 第137-147页 |
第三节 冷战后印度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47-159页 |
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印度视角 | 第147-153页 |
二、冷战后印度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的举措 | 第153-159页 |
第四节 冷战后中国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59-171页 |
一、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中国视角 | 第159-162页 |
二、近年来中国介入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的努力 | 第162-164页 |
三、中国应对马六甲海峡安全之策 | 第164-171页 |
第五章 国际组织和机制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1-189页 |
第一节 国际组织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1-178页 |
一、国际海事组织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1-174页 |
二、国际海事局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4-176页 |
三、东南亚国家联盟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国际机制与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 | 第178-189页 |
一、东盟地区论坛 | 第179-180页 |
二、亚洲地区打击海盗及武装抢劫船舶合作协定 | 第180-182页 |
三、马六甲海峡合作机制 | 第182-189页 |
结论 | 第189-1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
个人简历 | 第211-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