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概念解释与论文框架 | 第16-20页 |
一、概念解释 | 第16-19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时代背景 | 第21-43页 |
第一节 中华文化自古是台湾主体文化 | 第21-25页 |
第二节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状况 | 第25-33页 |
一、殖民者对台湾社会的破坏 | 第25-29页 |
二、台湾民众保持中华文化的抗争 | 第29-32页 |
三、光复前台湾地区的文化状况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光复台湾的各项工作 | 第33-43页 |
一、积极推动台湾光复 | 第33-35页 |
二、调研筹划收复台湾 | 第35-39页 |
三、全面开展接收工作 | 第39-43页 |
第二章 “再中国化”文化政策(一)—恢复国语 | 第43-67页 |
第一节 推行原因 | 第43-48页 |
一、台胞国语基础堪忧 | 第43-45页 |
二、当局政治上的需要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48-60页 |
一、成立推行机构 | 第48-51页 |
二、制定政策纲领 | 第51-54页 |
三、各类培训补习 | 第54-57页 |
四、创办《国语日报》 | 第57-59页 |
五、监督激励措施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效果影响 | 第60-67页 |
一、政策实绩 | 第60-62页 |
二、缺陷不足 | 第62-67页 |
第三章 “再中国化”文化政策(二)—推广教育 | 第67-91页 |
第一节 光复前台湾教育状况 | 第67-71页 |
一、日据殖民教育政策 | 第67-69页 |
二、筹划接管台湾教育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光复后教育方针政策 | 第71-83页 |
一、调整教育内容 | 第73-75页 |
二、扩大教育受众 | 第75-77页 |
三、改革学校体制 | 第77-81页 |
四、补给师资力量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效果影响 | 第83-91页 |
一、正面成果 | 第84-86页 |
二、负面影响 | 第86-91页 |
第四章 “再中国化”文化政策(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第91-119页 |
第一节 运动原因 | 第91-101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91-96页 |
二、政治诱因 | 第96-101页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101-112页 |
一、指导思想及组织人事 | 第101-103页 |
二、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 第103-109页 |
三、规范国民生活与礼仪 | 第109-111页 |
四、国际宣传与侨界宣传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效果影响 | 第112-119页 |
一、积极效果 | 第112-116页 |
二、消极影响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影响文化政策的因素 | 第119-153页 |
第一节 思想理论基础与地区总政策 | 第119-123页 |
一、三民主义理论思想 | 第120-121页 |
二、以“反攻复国”为核心的地区政策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国际国内因素 | 第123-137页 |
一、两岸关系形势 | 第124-128页 |
二、与美日的关系 | 第128-137页 |
第三节 领导人素质 | 第137-153页 |
一、蒋介石个人文化理论体系 | 第137-142页 |
二、深谙文化反作用政治道理 | 第142-146页 |
三、个人思想贯穿台湾文化政策 | 第146-153页 |
结语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173-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