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德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1.4 研究思路、原则及方法 | 第11页 |
2 德性思想及本研究立意基础 | 第11-19页 |
2.1 德性思想 | 第12-15页 |
2.1.1 麦氏德性理论 | 第12-13页 |
2.1.2 传统德性思想 | 第13-14页 |
2.1.3 本文德性含义 | 第14-15页 |
2.2 教师德性立意基础 | 第15-19页 |
2.2.1 教育是向善的事业 | 第15-16页 |
2.2.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第16-17页 |
2.2.3 教育幸福是教师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 第17-19页 |
3 高校教师德性应然分析 | 第19-23页 |
3.1 高校教师德性应具备的基本前提 | 第19-21页 |
3.1.1 渊博的知识 | 第19-20页 |
3.1.2 高尚的情操 | 第20页 |
3.1.3 仁爱的胸怀 | 第20-21页 |
3.2 高校教师德性养成的关键因素 | 第21-23页 |
3.2.1 踏实的教育实践活动 | 第21-22页 |
3.2.2 坚定且崇敬的理想信念 | 第22页 |
3.2.3 切实且有效的自我修养 | 第22-23页 |
4 高校个别教师德性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4.1 政治取向模糊 | 第23-25页 |
4.2 传道授业偏差 | 第25-27页 |
4.2.1 过程偏差:照本宣科就是上课 | 第25-26页 |
4.2.2 结果偏差:财富等同于知识 | 第26-27页 |
4.3 人文关怀淡薄 | 第27-28页 |
4.3.1 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7页 |
4.3.2 理念上缺乏和谐处事的意识 | 第27-28页 |
4.4 敬业意识不强 | 第28-30页 |
4.4.1 不能恰当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 第28-29页 |
4.4.2 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 第29-30页 |
5 高校个别教师德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5.1 拜金主义风靡使个别教师感到道德迷茫 | 第30-31页 |
5.2 工具理性盛行使个别教师价值理性缺位 | 第31-32页 |
5.3 从众心理严重使个别教师德性迷失 | 第32-33页 |
5.4 自媒体时代使传统教师权威遭挑战 | 第33-34页 |
6 加强高校教师德性的现实途径 | 第34-38页 |
6.1 高校教师德性的自我成长 | 第34-36页 |
6.1.1 在教育实践中增进德性 | 第34-35页 |
6.1.2 加强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 | 第35页 |
6.1.3 注重个人生活的整体性 | 第35-36页 |
6.2 高校教师德性的外在发展 | 第36-38页 |
6.2.1 在教育探索中不断成长 | 第36页 |
6.2.2 在制度重构中完善德性 | 第36-37页 |
6.2.3 在风气改变中增强良知 | 第37-38页 |
7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Abstract | 第42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