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1-17页 |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现实的要求 | 第11页 |
| ·新课程的要求 | 第11页 |
| ·生态文明的启示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内外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生态型师生关系解读 | 第17-22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17-20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19-20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 第20-22页 |
| ·共生性 | 第20页 |
| ·动态性 | 第20-21页 |
| ·生命性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当前师生关系中生态意义的缺失 | 第22-31页 |
| ·师生关系中生态意义缺失的表现 | 第22-26页 |
| ·师生间共生性的缺失 | 第22-24页 |
| ·师生间动态性的缺失 | 第24-25页 |
| ·师生间生命性的缺失 | 第25-26页 |
| ·师生关系中生态意义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 ·传统文化中“师主生从”思想破坏了师生交往的共生性 | 第26-27页 |
| ·学校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动态性 | 第27-28页 |
| ·社会教育的偏差束缚了师生交往的自由 | 第28-29页 |
| ·家庭教育的异位阻碍了师生交往的和谐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生态型师生关系建构 | 第31-44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 ·生态观:动态平衡 | 第31页 |
| ·团体动力观:整体发展 | 第31-32页 |
| ·生态型师生关系建构的途径 | 第32-44页 |
| ·师生交流方式的生态化 | 第32-36页 |
| ·学校教育评价方式的动态化 | 第36-39页 |
| ·学校文化环境的平衡化 | 第39-41页 |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生态统一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2页 |
| 承诺书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