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一)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13-14页 |
(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4页 |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14-15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 | 第16-18页 |
1.校本课程开发 | 第16-18页 |
2.高职校本课程开发 | 第18页 |
(二)职业体验和在线职业体验 | 第18-20页 |
1.职业体验 | 第18-19页 |
2.在线职业体验 | 第19-2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国外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 | 第20-22页 |
2.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22-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国内关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 | 第23-26页 |
2.国内关于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三)研究的总体分析 | 第28-2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第29-36页 |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起源和内涵 | 第29页 |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础 | 第29-31页 |
(一)布鲁姆的“掌握学习” | 第29-30页 |
(二)波法姆(Popham)的“标准参照测验” | 第30页 |
(三)吉革(Gaeger)的“最低限度能力测验” | 第30页 |
(四)博克(J.B.Burke)的“教育与培训中的能力” | 第30-31页 |
(五)斯金纳的“程序学习” | 第31页 |
三、国内外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 | 第31-32页 |
四、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发展的延伸-综合职业能力思想 | 第32-36页 |
第3章 现状研究:贵州M职院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问题及影响 | 第36-60页 |
一、调查设计和实施 | 第36-38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36-37页 |
(二)调查实施 | 第37-38页 |
二、处理分析数据 | 第38-53页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8-42页 |
1.信度检验 | 第38页 |
2.效度检验 | 第38-42页 |
(二)问卷总体情况 | 第42-43页 |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3-50页 |
1.专业的方差分析 | 第43-47页 |
2.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7-49页 |
3.师生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四)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1.学生问卷 | 第50-52页 |
2.教师问卷 | 第52-53页 |
三、调查的总体结果 | 第53-54页 |
(一)对概念内涵理解的调查 | 第53-54页 |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 | 第54页 |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的调查 | 第54页 |
(四)对实践课程实施方式和效果的调查 | 第54页 |
四、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54-60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54-57页 |
1.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师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不了解 | 第55页 |
2.学校课程设置有局限,校本课程开发不到位 | 第55页 |
3.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制度保障 | 第55-56页 |
4.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化 | 第56页 |
5.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发掘不充分 | 第56-57页 |
6.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单一 | 第57页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1.国家课程的影响 | 第57-58页 |
2.学校管理的影响 | 第58页 |
3.教师队伍的影响 | 第58-60页 |
第4章 理论构建:开发在线职业体验课程和开展订单教育 | 第60-71页 |
一、构建“在线职业体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 第60-67页 |
(一)开发目标 | 第60页 |
(二)平台开发的依据 | 第60-61页 |
(三)在线职业体验的“2×R”课程平台开发模块 | 第61-62页 |
1.学生体验模块 | 第61-62页 |
2.教师管理模块 | 第62页 |
(四)在线职业体验的“2×R”课程平台职能维度 | 第62-63页 |
(五)“2×R”在线职业课程平台运行的程序 | 第63-65页 |
(六)平台开发和运行的注意事项 | 第65-67页 |
1.平台开发内容需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 | 第65-66页 |
2.平台开发主体应体现多元化 | 第66页 |
3.平台运用对象应体现全民性和同步性 | 第66页 |
4.平台运行过程应体现开放性和民主性 | 第66-67页 |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开展订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67-71页 |
(一)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 第67-69页 |
1.一校一企型 | 第67-68页 |
2.一校多企型 | 第68页 |
3.多校多企型 | 第68-69页 |
(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程序 | 第69-71页 |
1.确定订单,明确校企培养目标 | 第69页 |
2.设置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 第69页 |
3.实施课程,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 第69页 |
4.评价课程,校企双方互相评比 | 第69-71页 |
第5章 策略探讨:“两多两立” | 第71-77页 |
一、多宣传:培养师生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 第71-73页 |
(一)政策学习,树立师生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 第71-72页 |
(二)校内讲座,增强师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 第72页 |
(三)成果展示,提高师生的校本课程开发热情 | 第72-73页 |
二、多学习:提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 第73-74页 |
(一)送出去:到优质学校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成果 | 第73页 |
(二)请进来: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 | 第73页 |
(三)校校交流:共建校校合作开发模式 | 第73-74页 |
三、立组织:完善学校管理 | 第74-75页 |
(一)成立学校、教务处和学科组的三级管理机构 | 第74页 |
(二)组建以校长、专家、教师为主的开发团队 | 第74-75页 |
四、立保障:提高国家课程支持力 | 第75-77页 |
(一)制度保障 | 第75页 |
(二)投入保障 | 第75-76页 |
(三)评价保障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件 | 第83-87页 |
附件一 教师问卷 | 第83-85页 |
附件二 学生问卷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