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对国内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 | 第13页 |
| ·对国内研究内容的定性分析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 ·一体化 | 第17页 |
| ·城乡教育一体化 | 第17页 |
| ·农村教育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 ·访谈调查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 ·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梳理 | 第19-23页 |
| ·“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梳理 | 第19-20页 |
| ·“社会一体化发展”理论梳理 | 第20-21页 |
| ·“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梳理 | 第21-23页 |
| ·我国学术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 ·平等性一体化 | 第23-25页 |
| ·差异性一体化 | 第25-26页 |
| ·补偿性一体化 | 第26-27页 |
|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 第27-29页 |
| ·社会一体化视角下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目标 | 第27-28页 |
| ·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目标 | 第28-29页 |
|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达成路径 | 第29-32页 |
| ·“梯度发展”的达成路径 | 第29-30页 |
| ·“均衡发展”的达成路径 | 第30-32页 |
| 第3章 保定市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 第32-37页 |
| ·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调查概述 | 第32-33页 |
| ·调查对象概述 | 第32页 |
| ·调查的基本过程 | 第32-33页 |
|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 第33-37页 |
| ·大力进行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 第33-34页 |
|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调整基础教育布局 | 第34页 |
| ·多方途径推进干部教师交流 | 第34-36页 |
| ·以信息化推进一体化建设 | 第36-37页 |
| 第4章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困难与原因 | 第37-44页 |
|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 第37-39页 |
| ·教师的数量、素质和结构都存在着不足 | 第37-38页 |
| ·教育投入的结构不合理 | 第38页 |
| ·教育用地不足 | 第38页 |
| ·城乡倒挂趋向明显 | 第38-39页 |
| ·内涵建设乏力 | 第39页 |
| ·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困难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 | 第39-40页 |
| ·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不明 | 第40-41页 |
| ·教育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 第41-43页 |
| ·社会分层及利益群体争夺教育资源 | 第43-44页 |
| 第5章 我国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 第44-56页 |
| ·加强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观念普及 | 第44-47页 |
| ·转变只重视城市教育的教育发展观念 | 第44页 |
| ·普及城乡义务教育同步规划的教育观念 | 第44-45页 |
| ·普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辐射推进”的教育观念 | 第45-46页 |
| ·改变教师群体对于农村教育的刻板偏见 | 第46-47页 |
| ·建立新型的农村教育师资保障体制 | 第47-52页 |
| ·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城乡流动体制 | 第47-48页 |
| ·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 第48-49页 |
| ·进一步完善“国培计划”的教师培训体系 | 第49-50页 |
| ·构建“顶岗实习支教”与“影子研修”为一体的“实习--支教--培训”体系 | 第50-52页 |
| ·构建新型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育发展思路 | 第52-56页 |
| ·构建新型的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体系 | 第52-54页 |
| ·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课程体系 | 第54-55页 |
| ·硬件、软件建设与应用并重,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