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34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苹果品质的评价指标 | 第12-14页 |
| ·感官指标 | 第12页 |
| ·理化营养指标 | 第12-14页 |
| ·加工指标 | 第14页 |
| ·理化营养指标检测方法 | 第14-25页 |
| ·氨基酸的分析方法 | 第14-18页 |
| ·有机酸的检测 | 第18-21页 |
| ·微量元素的分析 | 第21-23页 |
| ·总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第24-25页 |
| ·苹果品质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5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5-26页 |
| ·苹果品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 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 17 种游离氨基酸 | 第34-49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 ·色谱条件 | 第35页 |
| ·衍生方法 | 第35-36页 |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 ·系统适用性 | 第36-37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7-38页 |
| ·峰面积日内精密度考察 | 第38-39页 |
| ·回收率 | 第39页 |
| ·样品测定 | 第39-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3 苹果中有机酸的测定 | 第49-70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条件的探索 | 第49-59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4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 ·离子排斥色谱 | 第50-5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51-58页 |
| ·液质联用法 | 第58-59页 |
| ·实验条件 | 第59-60页 |
| ·色谱条件 | 第59-60页 |
| ·质谱条件 | 第60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60页 |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 ·线性关系 | 第60-61页 |
| ·精密度 | 第61页 |
| ·回收率 | 第61-62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62-66页 |
| ·数据处理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 4 微量元素的测定 | 第70-76页 |
| ·前言 | 第70页 |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 ·样品处理 | 第7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71页 |
| ·方法的准确性 | 第71-72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5 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第76-83页 |
| ·引言 | 第76-77页 |
| ·实验部分 | 第77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7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77页 |
|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77-78页 |
| ·总酸的测定 | 第78-79页 |
|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第79页 |
| ·出汁率 | 第79-8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1页 |
| ·总糖最佳提取条件的的探讨 | 第80页 |
| ·总酸最佳提取条件的探讨 | 第80页 |
| ·测定结果 | 第80-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比较 | 第83-85页 |
| ·不同产地富士苹果品质高低比较 | 第84-85页 |
| ·各产地红富士苹果中氨基酸比较结果 | 第85页 |
| ·各产地苹果有机酸比较结果 | 第85页 |
| ·各产地苹果无机元素比较结果 | 第85-86页 |
| ·各产地苹果总糖及可溶性固形物比较结果 | 第86页 |
| ·各产地苹果综合品质比较结果 | 第86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件1 | 第88页 |
| 附件2 | 第88-8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