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9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9-11页 |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1-1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就业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 第13页 |
·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13页 |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第13-14页 |
·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14页 |
·市场搜寻理论 | 第14-15页 |
·对就业的有关研究 | 第15页 |
·对体面就业的有关研究 | 第15-18页 |
·对就业质量的研究 | 第18-20页 |
·就业质量的内涵 | 第18-19页 |
·就业质量的测量 | 第19-20页 |
·对更高就业质量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 第22-32页 |
·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 | 第22-24页 |
·以劳动者为主的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 | 第22-23页 |
·以劳动力市场为主的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 | 第23页 |
·以体面就业为主的就业质量内涵的演变 | 第23-24页 |
·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 第24-29页 |
·人力资本水平 | 第24-25页 |
·收入水平 | 第25-26页 |
·就业环境 | 第26-27页 |
·劳动关系的和谐性 | 第27页 |
·社会保障 | 第27-28页 |
·工作条件 | 第28-29页 |
·影响更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因素 | 第29-32页 |
·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 第29页 |
·就业政策注重就业数量的相关指标 | 第29-30页 |
·人口老龄化造成青年劳动力短缺 | 第30页 |
·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用工需求降低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上海就业形势以及上海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因素分析 | 第32-44页 |
·上海就业形势 | 第32-37页 |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 第32-33页 |
·就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33-34页 |
·劳动力市场供需主体日趋成熟 | 第34-35页 |
·外来劳动力日益丰富 | 第35-37页 |
·上海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因素分析 | 第37-44页 |
·人力资本水平 | 第37-38页 |
·收入水平 | 第38-40页 |
·就业环境 | 第40页 |
·劳动关系 | 第40-41页 |
·社会保障 | 第41-42页 |
·工作条件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44-52页 |
·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 | 第44-47页 |
·就业总量压力较大 | 第44页 |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 第44-45页 |
·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 第45-46页 |
·中小企业对于就业吸纳的程度较低 | 第46-47页 |
·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劳动者就业能力低,缺乏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 第47页 |
·创业服务薄弱 | 第47-48页 |
·退休年龄的适当延长 | 第48-49页 |
·劳动力市场法制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 | 第49页 |
·劳动力流动成本高 | 第49-50页 |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完善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 第52-55页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2页 |
·政策性思路 | 第52-54页 |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