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论文--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年以后)论文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慈幼事业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18页
 (一) 选题的意义第11页
 (二) 概念界定第11-13页
  1. 慈幼事业第12页
  2. 儿童福利第12-13页
 (三) 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四) 写作思路第17-18页
一、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兴办慈幼事业的动因第18-29页
 (一) 严重的儿童问题第18-24页
  1. 母亲的生育保护问题第18-19页
  2. 儿童的教养问题第19-20页
  3. 儿童的劳动问题第20-21页
  4. 儿童的救济问题第21-23页
  5. 儿童的犯罪问题第23-24页
 (二) 民间慈幼运动的推动第24-26页
  1. 舆论号召第24-25页
  2. 行动示范第25-26页
 (三) 巩固统治的需要第26-29页
  1. 树立政府权威第26-27页
  2. 培养建设人才第27-29页
二、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兴办慈幼事业的基础和条件第29-41页
 (一) 慈幼理念的成熟第29-31页
  1. 新儿童观的逐渐确立第29-30页
  2. 保护儿童权益意识的完善第30-31页
 (二) 民初慈幼事业的发展第31-34页
  1. 传统育婴事业的发展第31-32页
  2. 近代型慈幼事业的发展第32-34页
 (三) 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与物质的积累第34-36页
  1. 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第34页
  2. 物质积累第34-36页
 (四) 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第36-41页
  1. 行政组织体系第36-37页
  2. 法律保障第37-41页
三、 官办慈幼事业的具体实践第41-65页
 (一) 育婴事业——以全国十八个省、市、县救济院育婴所为例第41-51页
  1. 育婴事业的思想根源第41-42页
  2. 行政组织第42页
  3. 育婴管理第42-45页
  4. 经费运营第45-47页
  5. 实施成效第47-51页
 (二) 育幼事业——以南京市救济院孤儿所为例第51-56页
  1. 孤儿所之创办与事业设施第51-52页
  2. 孤儿所之日常生活与管理第52-55页
  3. 孤儿所之经济运作及实施成效第55-56页
 (三) 托儿事业第56-59页
  1. 举办托儿事业的目的与意义第56-57页
  2. 政府为举办托儿事业制定法规第57页
  3. 官办托儿事业的一般概况第57-59页
 (四) 官办慈幼事业的其他实践活动第59-65页
  1. 举办儿童幸福展览会第59-61页
  2. 设立儿童节与儿童年第61-63页
  3. 推动全国慈幼领袖会议的召开第63-65页
四、 政府与民间的角色及其互动第65-71页
 (一) 政府对官办慈幼事业的决策与管理第65-66页
  1. 决策与倡导第65-66页
  2. 监督与管理第66页
 (二) 民间对官办慈幼事业的参与与支持第66-69页
  1. 参与官办慈幼事业的建设与管理第67-68页
  2. 在官办慈幼事业中的作用第68-69页
 (三) 政府与民间的互动第69-71页
  1. 父母会的设立第69-70页
  2. 儿童节与儿童年的庆祝第70-71页
五、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慈幼事业的总体评价第71-80页
 (一) 官办慈幼事业的影响第71-74页
  1. 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第71页
  2. 促进社会救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第71-72页
  3. 为战时的慈幼事业奠定基础第72-74页
 (二) 官办慈幼事业的特点——与北京政府相比较第74-77页
  1. 政府服务于社会的责任观第74-75页
  2. 复兴民族的时代特色第75-76页
  3. 赋予政治色彩第76-77页
 (三) 官办慈幼事业的不足之处第77-80页
  1. 慈幼经费拮据第77-78页
  2. 慈幼救济专业人才缺乏第78-79页
  3. 慈幼机构监管不健全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一览表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徽州家谱述论
下一篇:张德彝思想研究--基于八部《述奇》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