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博尔德·希尔生理学贡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点 | 第22-23页 |
1 希尔生平 | 第23-34页 |
·早期人生 | 第23-27页 |
·早年生活与求学 | 第23-24页 |
·开启科学生涯 | 第24-25页 |
·一战服役(1914-1919) | 第25-26页 |
·曼城时光 | 第26-27页 |
·伦敦大学学院时期 | 第27-32页 |
·科学活动 | 第27-29页 |
·战前相关工作 | 第29页 |
·二战期间(1939-1945) | 第29-31页 |
·重返实验室 | 第31-32页 |
·晚年生活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2 肌肉生理学研究Ⅰ——测热及其与肌肉化学 | 第34-48页 |
·有氧恢复热 | 第34-40页 |
·准备工作 | 第34-35页 |
·发现有氧恢复热 | 第35-38页 |
·产热的四个阶段 | 第38-39页 |
·重大影响 | 第39-40页 |
·无氧延迟热及负延迟热 | 第40-47页 |
·无氧延迟热的发现 | 第40-43页 |
·质疑与证实 | 第43-44页 |
·化学的验证 | 第44-45页 |
·负延迟热的研究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3 肌肉生理学研究Ⅱ——肌肉的力学 | 第48-77页 |
·从弹性体学说到粘-弹性学说 | 第48-60页 |
·坚持弹性体学说 | 第48-51页 |
·最大机械效率和等长热系数 | 第51-55页 |
·肌肉的热弹性与粘滞性 | 第55-57页 |
·粘-弹性学说 | 第57-60页 |
·肌肉力学的新模型 | 第60-76页 |
·费恩效应 | 第60-62页 |
·提出新模型 | 第62-67页 |
·新模型的完善 | 第67-71页 |
·活化状态 | 第71-74页 |
·特征方程的“蜕变”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4 神经生理学研究 | 第77-102页 |
·神经产热的研究 | 第77-89页 |
·神经测热的背景与意义 | 第77-78页 |
·发现神经产热 | 第78-80页 |
·深入探索 | 第80-83页 |
·神经活动的本质研究 | 第83-86页 |
·负产热 | 第86-89页 |
·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 第89-96页 |
·转向电兴奋规律研究 | 第89-93页 |
·兴奋与适应 | 第93-96页 |
·测热技术的运用与改进 | 第96-101页 |
·热电堆 | 第96-98页 |
·检流计及其它 | 第98-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5 运动生理学研究 | 第102-128页 |
·最大吸氧量 | 第102-107页 |
·最大吸氧量的提出 | 第102-105页 |
·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 | 第105-107页 |
·氧债学说 | 第107-116页 |
·运动中的乳酸 | 第107-109页 |
·氧债及氧债学说 | 第109-113页 |
·恢复与乳酸清除 | 第113-116页 |
·其它研究 | 第116-126页 |
·人体肌肉研究 | 第116-120页 |
·有关奔跑的研究 | 第120-123页 |
·运动能力与适应 | 第123-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6 其它研究工作 | 第128-142页 |
·饱和公式的先声 | 第128-130页 |
·血红蛋白研究 | 第130-134页 |
·渗透压与蒸汽压的微量法 | 第134-137页 |
·水的存在状态研究 | 第137-139页 |
·扩散现象研究 | 第139-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7 结语 | 第142-148页 |
·希尔的生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 | 第142-143页 |
·物理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 第142页 |
·采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路线 | 第142-143页 |
·希尔生理学贡献的主要历史影响 | 第143-144页 |
·奠定了肌肉力学的基础 | 第143页 |
·奠定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 | 第143-144页 |
·希尔的科学思想方法 | 第144-145页 |
·“间接”的思想 | 第144页 |
·坚持与适时转向 | 第144-145页 |
·数学工具的运用 | 第145页 |
·希尔生理学成就的社会历史条件探析 | 第145-148页 |
·肌肉化学的早期发展水平低 | 第145-146页 |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 第146页 |
·成功道路上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1页 |
附录 | 第16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