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三聚氰胺的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应用 | 第12-13页 |
·物理性质 | 第12页 |
·化学性质 | 第12-13页 |
·三聚氰胺生产工艺及用途 | 第13页 |
·三聚氰胺伪蛋白原理 | 第13页 |
·三聚氰胺的毒理学性质 | 第13-14页 |
·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来源及其存在形式 | 第13-14页 |
·三聚氰胺的制毒机制 | 第14页 |
·三聚氰胺的代谢规律 | 第14页 |
·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页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15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15-16页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6页 |
·免疫化学检测法 | 第16-17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20页 |
·立题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实验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2章 三聚氰胺及其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2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半抗原的设计 | 第28-29页 |
·人工抗原的设计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三聚氰胺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31-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页 |
·主要溶液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33页 |
·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学鉴定 | 第33-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5-36页 |
·抗血清灵敏度鉴定 | 第36页 |
·抗血清特异性鉴定 | 第36-37页 |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其浓度鉴定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动物免疫的选择 | 第38页 |
·免疫血清的筛选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三聚氰胺 ELISA 试剂盒的研制 | 第39-48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9-41页 |
·样品添加回收测定 | 第41-42页 |
·直接 ELISA 方法评价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酶标抗原浓度的优化 | 第43页 |
·抗体包被量的确定 | 第43页 |
·直接 ELISA 法甲醇浓度对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 | 第43-44页 |
·直接 ELISA 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4页 |
·直接 ELISA 法条件优化 | 第44-46页 |
·三聚氰胺 ELISA 方法建立及评价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5章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三聚氰胺 | 第48-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主要溶液 | 第48页 |
·液相样品处理 | 第48-49页 |
·样品的提取 | 第48-49页 |
·净化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49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9页 |
·柱温的选择 | 第49页 |
·流速的选择 | 第49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9页 |
·三聚氰胺的标准曲线 | 第49-50页 |
·三聚氰胺样品的加标和样品液相图 | 第50-51页 |
·直接竞争 ELISA 检测结果与仪器分析结果对比 | 第51-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