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吴语(江浙话)论文

苍南蛮话后置程度副词“猛”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选题的意义第8-9页
   ·研究现状第9-16页
     ·苍南蛮话性质的研究第9-10页
     ·苍南蛮话后置程度副词“猛”的研究第10-11页
     ·周边方言中与“猛”相似的程度副词的研究第11-12页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很”的研究第12-14页
     ·现代汉语及民语中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第14-16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6页
   ·程度副词“猛”的问卷调查第16-24页
     ·调查对象及内容第17-19页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第19-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猛”的本字考察第24-36页
   ·“猛”的本字第24-26页
     ·吴语中的程度副词“猛”第24-26页
     ·古越语中的“猛”第26页
   ·“猛”的语法化途径第26-35页
     ·“猛”字在汉语的语法化第27-31页
     ·“猛”在苍南蛮话中的语法化动因第31-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猛”字结构的句法分析第36-51页
   ·“猛”的组合功能第36-46页
     ·“猛”和形容词搭配第36-41页
     ·“猛”和动词搭配第41-43页
     ·“猛”和方法位词搭配第43-44页
     ·“猛”和短语搭配第44-45页
     ·“多”和“猛”的搭配第45-46页
   ·“猛”字结构的韵律形式第46-48页
     ·“猛”字结构的各种形式第46-47页
     ·“猛”字结构的韵律动因第47-48页
   ·“猛”字结构的句法分布第48-50页
     ·“猛”字结构作谓语第48页
     ·“猛”字结构作补语第48-49页
     ·“猛”字结构作定语第49页
     ·“猛”字结构作宾语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猛”字结构的语义特征第51-64页
   ·“A+猛”的语义分析第52-56页
     ·“猛”和一般性质形容词第52-53页
     ·“猛”和绝对性质形容词第53-54页
     ·“猛”和状态形容词第54-55页
     ·“猛”和形容词重叠式第55页
     ·“猛”和多音节形容词第55-56页
   ·“V-猛”的语义分析第56-60页
     ·“猛”和动词重叠式第56-57页
     ·“猛”和一般动词第57-58页
     ·“猛”和能搭配的动词第58-60页
   ·“N+猛”的语义分析第60-61页
   ·“XP+猛”的语义分析第61-62页
   ·“多+猛”的语义分析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猛”与现代汉语和其他方言程度副词的比较第64-76页
   ·“猛”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比较第64-71页
     ·语法化途径的异同第64-67页
     ·句法语义特征的异同第67-71页
   ·“猛”与瓯语“显”的比较第71-74页
     ·“猛”与“显”的相同点第72-74页
     ·“猛”与“显”的不同点第74页
   ·“猛”与苍南蛮话中其他程度副词的比较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语第76-78页
   ·本文的主要成果第76-77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77页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启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第84-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位对比研究
下一篇:“至少”的语义及篇章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