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行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2-16页 |
·农村乡镇初中生源现状 | 第12-13页 |
·本校物理学科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 第13页 |
·本校分层教学已获得较好的成绩 | 第13-14页 |
·物理分层教学行动研究提出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分层教学概述 | 第16-26页 |
·分层教学的涵义 | 第16-18页 |
·分层教学的涵义 | 第16页 |
·如何正确认识分层教学 | 第16-18页 |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因材施教思想 | 第18-19页 |
·巴班斯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 第19页 |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分层教学模式分析 | 第21-26页 |
·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21-22页 |
·分层教学模式的方法依据 | 第22-23页 |
·分层教学实施原则 | 第23-26页 |
第3章 行动研究概述 | 第26-32页 |
·行动研究的定义 | 第26页 |
·行动研究的诞生和发展 | 第26-27页 |
·行动研究的特点 | 第27-28页 |
·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 第28-29页 |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 第29-32页 |
第4章 分层教学前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 | 第32-44页 |
·分层教学前学生物理学习成绩分析 | 第32-33页 |
·分层教学前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前测)设计 | 第33-34页 |
·问卷调查目的 | 第33页 |
·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 | 第33页 |
·问卷内容设计 | 第33-34页 |
·调查问卷(前侧)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访谈实录 | 第38-42页 |
·学生访谈记录 | 第38-39页 |
·教师座谈会记录 | 第39-41页 |
·家长访谈记录 | 第41-42页 |
·学生能力水平特征 | 第42-44页 |
第5章 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措施 | 第44-61页 |
·分析学生差异,把握层次,编组定标 | 第44-46页 |
·分析差异,把握层次 | 第44-45页 |
·编组 | 第45页 |
·定标 | 第45-46页 |
·学科“小班化”走班,实行流动式分层 | 第46-51页 |
·“小班化”走班制教学 | 第46-47页 |
·班级配对、学科配对 | 第47-50页 |
·师资调配 | 第50-51页 |
·流动式分层,引入竞争机制 | 第51页 |
·把握各层次特点,“教”适应“学” | 第51-58页 |
·备课分层 | 第51-53页 |
·授课分层 | 第53-55页 |
·作业分层 | 第55-56页 |
·辅导分层 | 第56-57页 |
·评价分层 | 第57-58页 |
·分层教学中的“小班”管理 | 第58-61页 |
·用制度规范走班教学 | 第58-59页 |
·创建班主任、召集人组合制和导师制 | 第59-60页 |
·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 | 第60-61页 |
第6章 物理分层教学的行动研究 | 第61-86页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第61页 |
·实验的理论依据 | 第61页 |
·试图改变和控制的因素 | 第61-62页 |
·行动的步骤与教学内容、时间安排 | 第62页 |
·教学实验操作对比过程 | 第62-71页 |
·学生分层和师资匹配 | 第62-65页 |
·教学目标设计对比 | 第65-66页 |
·课后作业设计对比 | 第66-69页 |
·评价分层设计对比 | 第69-71页 |
·分层教学各阶段物理学习情况分析 | 第71-76页 |
·各阶段物理统考测试成绩变化统计 | 第71-73页 |
·分层教学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 第73-76页 |
·调查问卷(后测)设计和分析 | 第76-80页 |
·问卷调查目的 | 第76页 |
·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 | 第76页 |
·问卷内容设计 | 第76-77页 |
·问卷调查统计 | 第77-80页 |
·分层教学行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 第80-86页 |
·2012 年中考物理取得好成绩 | 第80-82页 |
·各层次学生发展情况 | 第82-84页 |
·农村乡镇初中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 第84-85页 |
·农村乡镇初中教师科研水平提高 | 第85-8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6-91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回顾 | 第86页 |
·本课题得到的结论 | 第86-87页 |
·本课题带来的思考 | 第87-88页 |
·“分层教学”需强化社会认可 | 第87页 |
·分层教学需注意“显性标签”副作用的影响 | 第87-88页 |
·分层教学的规模和模式 | 第88页 |
·分层教学让学生“流动”起来 | 第88页 |
·新层次班集体的分化问题 | 第88页 |
·分层教学的展望与建议 | 第88-91页 |
·处理好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感关系 | 第89页 |
·处理好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的关系 | 第89页 |
·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 第89页 |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关系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