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历史进程 | 第26-56页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 第26-34页 |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概念 | 第26-30页 |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意义 | 第30-34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34-56页 |
一、萌芽阶段 | 第35-43页 |
二、发展阶段 | 第43-50页 |
三、繁荣阶段 | 第50-56页 |
第二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 | 第56-70页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性质 | 第56-59页 |
一、技能性 | 第56-57页 |
二、综合性 | 第57-58页 |
三、实践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征 | 第59-63页 |
一、教学对象的宽泛性 | 第60-61页 |
二、学习目标的多样性 | 第61页 |
三、课程内容的权威性 | 第61-62页 |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 第62-63页 |
五、课程评价的复杂性 | 第63页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目标 | 第63-70页 |
一、确立目标的依据 | 第63-66页 |
二、目标的构成 | 第66-70页 |
第三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三重主体 | 第70-94页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施训主体 | 第70-77页 |
一、施训主体的研究意义 | 第70-71页 |
二、施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 第71-73页 |
三、施训主体的能力分析 | 第73-75页 |
四、提升施训能力的措施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受训主体 | 第77-85页 |
一、受训主体的相关研究 | 第77-78页 |
二、受训主体的性质与地位 | 第78-79页 |
三、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及其实践影响 | 第79-80页 |
四、如何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 | 第80-85页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管理主体 | 第85-94页 |
一、管理主体的相关研究 | 第86-87页 |
二、管理主体的来源与职能 | 第87-88页 |
三、管理主体的实践特质 | 第88-91页 |
四、管理主体的管理策略 | 第91-94页 |
第四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内容 | 第94-162页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材现状 | 第94-109页 |
一、20种教材的基本内容 | 第94-102页 |
二、评价:应试化倾向明显 | 第102-107页 |
三、讨论:教材差异与编者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的教学内容现状 | 第109-121页 |
一、个案晤谈结论:规定性与自选性共存 | 第109-114页 |
二、课堂观察结论:目标短视以致内容狭化 | 第114-116页 |
三、问卷调查结论:基本满意但仍需优化 | 第116-121页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的影响因素 | 第121-148页 |
一、公共框架的国家意志与普通话本体规定 | 第121-124页 |
二、施训主体的教师素养与口语理念 | 第124-135页 |
三、受训主体的基础与动力 | 第135-145页 |
四、管理主体的运营方式 | 第145-148页 |
第四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的分层构架 | 第148-162页 |
一、后现代课程观 | 第148-151页 |
二、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的分层构架 | 第151-162页 |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 第162-184页 |
第一节 选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62-170页 |
一、建构主义 | 第163-164页 |
二、建构主义的启示 | 第164-170页 |
第二节 可以选择的几种教学模式 | 第170-184页 |
一、常规改良模式 | 第170-173页 |
二、层级分类模式 | 第173-176页 |
三、合作互助模式 | 第176-178页 |
四、条块分割模式 | 第178-182页 |
五、内涵拓展模式 | 第182-184页 |
第六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环境与评价 | 第184-215页 |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课程环境因素 | 第184-188页 |
一、内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184-185页 |
二、外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的现状与理想状态调查 | 第188-205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189页 |
二、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结论 | 第189-197页 |
三、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异及改进策略 | 第197-205页 |
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 第205-215页 |
一、课程目标:从“拿证过级”到“提升为本” | 第206-207页 |
二、课程内容:从“侧重应试”到“层级建构” | 第207-208页 |
三、教学模式:从“传统单一”到“创新多样” | 第208-209页 |
四、学业评价:从“简单一维”到“复杂多维” | 第209-215页 |
结语 | 第215-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6页 |
附录 | 第226-234页 |
附录一 20种教材的版本情况 | 第226-227页 |
附录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学内容的访谈提纲 | 第227-228页 |
附录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第228-229页 |
附录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229-231页 |
附录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环境理想状态的调查问卷 | 第231-234页 |
后记 | 第234-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