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4-15页 |
·对“媒介与文学”研究的反思 | 第14-15页 |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文艺学/美学价值的发掘 | 第15页 |
·对麦克卢汉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反思与总结 | 第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对“媒介与文学”批评进行反思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现实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理论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2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 | 第21-63页 |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概述 | 第21-35页 |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1-33页 |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理论特质 | 第33-35页 |
·麦克卢汉的文艺批评 | 第35-62页 |
·麦克卢汉论文艺 | 第36-43页 |
·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 | 第43-51页 |
·麦克卢汉论生态艺术 | 第5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阐释 | 第63-101页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第63-79页 |
·麦克卢汉在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的传播与接受 | 第63-67页 |
·麦克卢汉在90年代后期—2010年的传播与接受 | 第67-79页 |
小结 | 第79页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与解读 | 第79-97页 |
·“媒介即讯息”的阐释与解读 | 第80-85页 |
·“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阐释和解读 | 第85-89页 |
·“冷热媒介论”与“地球村”的阐释与解读 | 第89-93页 |
·麦克卢汉方法论解读与比较研究 | 第93-97页 |
·麦克卢汉中国接受的特点与总结 | 第97-101页 |
·前“冷”与后“热” | 第97-98页 |
·非历史化 | 第98-99页 |
·再语境化 | 第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4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文学批评 | 第101-144页 |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麦克卢汉接受语境 | 第101-103页 |
·文学领域媒介因素影响的凸显 | 第102-103页 |
·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 第103页 |
·中国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再语境化 | 第103-135页 |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文学批评媒介观的改变 | 第104-110页 |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媒介与文学”批评的探讨 | 第110-127页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路径的探索 | 第127-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媒介作为视角: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 第135-144页 |
·“媒介作为技术”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 第136-138页 |
·“媒介作为文化”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 第138-139页 |
·“媒介作为感知”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 第139-141页 |
·“媒介作为环境”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 第141-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