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书》与汉代《诗经》学--以西汉三家《诗》为中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17页
 一、 研究价值第11-12页
 二、 学术回顾第12-15页
 三、 研究目标第15-16页
 四、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汉书》记载的西汉三家《诗》学之发端第17-49页
 第一节 三家宗师的生平事迹第17-26页
  一、 《鲁诗》申培第17-21页
  二、 《齐诗》辕固第21-23页
  三、 《韩诗》韩婴第23-26页
 第二节 三家《诗》学的发端轨迹第26-39页
  一、 陆贾前说称《诗》第27-30页
  二、 除挟书律的颁行第30-32页
  三、 三家宗师立为博士第32-39页
 第三节 三家《诗》发端期的学术形态第39-49页
  一、 《诗》本复原第39-42页
  二、 《诗》说架构第42-44页
  三、 《诗》学成果第44-49页
第二章 《汉书》记载的西汉三家《诗》学之发展第49-80页
 第一节 三家《诗》的经化进程第49-66页
  一、 武帝立《诗》为经第50-59页
   (一)儒学晋为经学第50-55页
   (二)《诗》晋为经第55-59页
  二、 昭宣继续尊《诗》第59-62页
   (一)经学进一步发展第59-60页
   (二)《诗》学稳定发展第60-62页
  三、 元帝后《诗》学显尊第62-66页
   (一)纯任德教第62-64页
   (二)以《诗》为尊第64-66页
 第二节 三家《诗》发展期的学术形态第66-80页
  一、 三家《诗》传承谱系第66-72页
   (一)《鲁诗》传承谱系第66-69页
   (二)《齐诗》传承谱系第69-70页
   (三)《韩诗》传承谱系第70-72页
  二、 三家《诗》学术成果第72-73页
  三、 三家《诗》学术特征第73-80页
   (一)《鲁诗》学术特征第73-74页
   (二)《齐诗》学术特征第74-77页
   (三)《韩诗》学术特征第77-78页
   (四)《汉书》总评三家第78-80页
第三章 《艺文志》的《诗》定位第80-126页
 第一节 《诗》在六艺系统中的定位第80-93页
  一、 六艺指向六典第80-85页
  二、 经艺混用第85-87页
  三、 班固的经艺观第87-93页
 第二节 《诗》在六经系统中的定位第93-126页
  一、 汉以前的六经排序第94-99页
  二、 西汉初的六经排序第99-105页
  三、 刘歆的六经排序第105-116页
   (一)著述早晚第107-109页
   (二)复兴先后第109页
   (三)经义总别第109-116页
  四、 班固的六经排序第116-119页
  五、 由六经排序看《诗》定位第119-126页
   (一)先秦的《诗》定位第120-122页
   (二)汉初的《诗》定位第122-123页
   (三)刘歆的《诗》定位第123-124页
   (四)班固的《诗》定位第124-126页
第四章 《地理志》对《诗》的借鉴第126-175页
 第一节 郡国排序对《诗》的借鉴第126-152页
  一、 《地理志》的郡国排序第126-131页
  二、 五山序次和九州排序第131-138页
   (一)《山经》的五山序次第131-132页
   (二)《禹贡》等九州排序第132-138页
  三、 《诗经》的列国排序第138-150页
   (一)列国排序的成因及内涵第139-147页
   (二)列国排序的地理学思想第147-150页
  四、 郡国排序借鉴于《诗》第150-152页
 第二节 风俗篇对《诗》的借鉴第152-175页
  一、 对国风地理区划信息的借鉴第153-163页
   (一)风俗篇的风俗区划第153-156页
   (二)风俗区划与《诗》国地理第156-163页
  二、 对国风地理风俗信息的借鉴第163-170页
   (一)引《诗》证俗的方式和特征第163-166页
   (二)引《诗》证俗的价值和意义第166-170页
  三、 对季札风评的借鉴第170-175页
第五章 《汉书》三说与《诗》之为“诗”第175-202页
 第一节 《汉书》的采诗说第175-187页
  一、 采诗说解析第176-184页
   (一)采诗与献诗第176-178页
   (二)编诗与陈诗第178-180页
   (三)闻诗与知天下第180-184页
  二、 采诗说论评第184-187页
 第二节 《汉书》的孝武立乐府说第187-193页
  一、 乐府不是武帝首创第188-190页
  二、 太乐与《汉书》的关系第190-191页
  三、 孝武立乐府新解第191-193页
 第三节 《汉书》的乐府采诗说第193-197页
  一、 乐府采诗说基本情况第193-194页
  二、 乐府采诗与采诗、孝武立乐府第194-197页
 第四节 三说与刘、班对《诗》本质的认知第197-202页
  一、 刘、班对《诗》本质的认知第197-199页
  二、 《汉书》三说的生成过程第199-202页
结语第202-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2页
后记第212-21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以《盛京时报》《大同报》《国际协报》文学副刊为中心
下一篇: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