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13页 |
第一章 20世纪前40年的美国道德教育 | 第13-20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一) 工业发展与社会转型 | 第13页 |
(二) 城市生活与人际关系的转变 | 第13-14页 |
(三) 经济进步与道德多元 | 第14页 |
二、 20世纪前40年美国道德教育的实践 | 第14-18页 |
(一) 通过职业教育传递价值观念 | 第14页 |
(二) 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 第14-15页 |
(三) 通过课堂内外教育塑造品格 | 第15-17页 |
(四) 通过行为指导教育灌输美德和礼貌 | 第17页 |
(五) 通过社会运动和组织开展道德教育 | 第17-18页 |
三、 20世纪前40年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18-20页 |
(一) 公立学校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 第18页 |
(二) 培养公民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 第18页 |
(三) 培养好公民所需品格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 第18-19页 |
(四) 行为指导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二战后30余年的美国道德教育 | 第20-27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20-22页 |
(一) 经济繁荣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20页 |
(二) 冷战思维与“赤色恐怖”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 科技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 | 第21页 |
(四) “婴儿潮”与“青少年社会”形成 | 第21页 |
(五) 平等意识和公民权利运动 | 第21-22页 |
二、 二战后30余年美国道德教育的实践 | 第22-25页 |
(一) 公民教育偏重能力培养 | 第22-23页 |
(二) 心理教育强调自我实现 | 第23-24页 |
(三) 行为教育主张个人抉择 | 第24-25页 |
(四) 全国PTA活动在社会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25页 |
三、 二战后30余年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25-27页 |
(一) 道德教育边缘化 | 第25-26页 |
(二) 心理学渐居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 第26页 |
(三) 社会力量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美国道德教育 | 第27-38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27-28页 |
(一) 保守主义兴起 | 第27-28页 |
(二) 多元文化冲突 | 第28页 |
(三) 家庭模式变化 | 第28页 |
二、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美国道德教育的实践 | 第28-35页 |
(一) 以美德教授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教育 | 第28-32页 |
(二) 以亲社会情感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教育 | 第32-33页 |
(三) 以善行训练和恶性预防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 | 第33-34页 |
(四) 以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为核心的家庭与社区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五) 以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为主的团体与机构道德教育 | 第35页 |
三、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35-38页 |
(一) 道德教育得到联邦、州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 第36页 |
(二) 道德教育的全面性与重点相结合 | 第36-37页 |
(三) 道德教育中专业性色彩浓厚 | 第37页 |
(四) 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妥协性 | 第37页 |
(五) 道德教育总体上呈现保守倾向 | 第37-38页 |
第四章 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38-44页 |
一、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38-41页 |
(一) 调整道德教育内容 | 第38-39页 |
(二) 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隐蔽性 | 第39页 |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39-40页 |
(四) 加强“指导性”行为教育 | 第40页 |
(五) 加强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六) 注重指导和为社会服务 | 第41页 |
二、 美国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41-44页 |
(一) 转变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 | 第41-42页 |
(二)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 第42页 |
(三) 运用现代化手段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