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概念厘定和理论梳理 | 第12-19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12-14页 |
(一) 意识形态 | 第12-13页 |
(二) 意识形态安全 | 第13-14页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分析 | 第14-19页 |
(一) 政治价值:人民主权 | 第15-16页 |
(二) 经济价值:共同富裕 | 第16页 |
(三) 社会价值:公平正义 | 第16-17页 |
(四) 文化价值:科学引领 | 第17页 |
(五) 道德价值:互助友爱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 第19-26页 |
一、民主平等意识强烈,特权思想依然严重 | 第19-20页 |
(一) 高校学生民主意识强烈 | 第19页 |
(二) 高校学生特权思想严重 | 第19-20页 |
(三) 高校学生违纪现象普遍 | 第20页 |
二、共同富裕观念强烈,嫌贫爱富现象严重 | 第20-21页 |
(一) 高校贫困生共同富裕观念强烈 | 第20-21页 |
(二) 高校学生嫌贫爱富现象严重 | 第21页 |
(三) 贫富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态失衡问题 | 第21页 |
三、公平正义要求强烈,投机钻营现象严重 | 第21-22页 |
(一) 高校学生要求平等相待的愿望强烈 | 第21-22页 |
(二) 经济政治地位差异导致学生公平感缺失 | 第22页 |
(三) 部分学生成为“潜规则”参与者 | 第22页 |
四、过分强调智育发展,科学培养意识欠缺 | 第22-24页 |
(一) 高校学生教育过分重视智育工作 | 第23页 |
(二) 高校学生德育培养意识相对欠缺 | 第23页 |
(三) 高校学生特殊潜能难以开发 | 第23-24页 |
五、集体团队意识淡薄,个人至上意识强烈 | 第24-26页 |
(一) 高校学生集体团队意识淡薄 | 第24页 |
(二) 高校学生个人主义意识强烈 | 第24-25页 |
(三) 部分学生损人利己思想严重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一、高校意识形态深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 第26-27页 |
(一) 我国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社会主义道德缺失 | 第26-27页 |
(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公平正义理念缺失 | 第27页 |
(三) 我国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丧失 | 第27页 |
二、高校意识形态深受社会矛盾的困扰 | 第27-29页 |
(一) 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理念和与现实的官僚体制的矛盾 | 第27-28页 |
(二)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与现实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 | 第28页 |
(三)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与现实偏重经济发展的矛盾 | 第28页 |
(四) 社会主义集体优先的理念与现实损人利已现象的矛盾 | 第28-29页 |
三、高校意识形态深受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 | 第29-30页 |
(一) 官员腐败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 第29页 |
(二) 高校党员干部的廉政问题抵消了对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努力 | 第29页 |
(三) 高校教师的廉洁问题使大学生对其教育理念产生怀疑 | 第29-30页 |
(四) 高校学生党员干部的廉洁问题对其他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 | 第30页 |
四、西方国家蓄意“分化”“西化”我国的政策 | 第30-31页 |
(一) 西方国家蓄意“分化”“西化”我国大学生的严重影响 | 第30-31页 |
(二) 全球化使西方的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 第31页 |
(三) 西方国家控制的网络误导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 第31页 |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理想 | 第31-33页 |
(一) 教学理念滞后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育 | 第31-32页 |
(二)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践极易扭曲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 第32页 |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使大学生丧失主流意识形态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 第33-37页 |
一、凝练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理念,使其大众化 | 第33-34页 |
二、践行民主共富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其生活化 | 第34页 |
三、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使其法制化 | 第34-35页 |
四、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使其制度化 | 第35页 |
五、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其科学化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