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一、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 | 第7-13页 |
(一) 教师中心易形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势 | 第8-9页 |
(二) 教师中心易形成思维中的惟书本定势 | 第9-11页 |
(三) 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易形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势 | 第11-13页 |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 第13-19页 |
(一)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 | 第14-15页 |
(二) 准确把握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 第15-18页 |
1、主动性 | 第15-16页 |
2、独立性 | 第16页 |
3、独特性 | 第16-17页 |
4、体验性 | 第17页 |
5、问题性 | 第17-18页 |
(三) 教学过程的师生关系 | 第18-19页 |
三、学生主体观的现实效应 | 第19-26页 |
(一) 有利于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 第19-21页 |
1、语文素养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19-20页 |
2、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主体性 | 第20-21页 |
(二) 有利于坚持“三个统一”,强调“三性” | 第21-25页 |
1、听、说、读、写的统一,强调整体性 | 第21-23页 |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强调启发性 | 第23-24页 |
3、课堂内外教与学的统一,强调实用性 | 第24-25页 |
(三) 有利于改善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 | 第25-26页 |
四、“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互动互补 | 第26-34页 |
(一) 转变观念,实现课堂民主 | 第26-29页 |
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做到尊重、赞赏学生 | 第26-27页 |
2、建立互动的教学关系,注重帮助、引导学生 | 第27页 |
3、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第27-28页 |
4、改变备课关注点,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 第28-29页 |
(二) 承认差异,学会创新 | 第29-34页 |
1、呼唤差异性教育 | 第29页 |
2、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 | 第29-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