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LCU测试系统的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概述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况及水平 | 第7-10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目录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ARM 交叉编译器的建立 | 第12-20页 |
·ARM 交叉编译器 | 第12-13页 |
·ARM 交叉编译器的搭建原理 | 第13-14页 |
·工作路径的定义 | 第14页 |
·组件的版本组合选择 | 第14-15页 |
·Linux 体系下编译程序的基本过程 | 第15-16页 |
·搭建 ARM 交叉编译器 | 第16-20页 |
·编译安装 binutils | 第17页 |
·安装 linux 的头文件 | 第17-18页 |
·编译安装 gcc 的 c 编译器 | 第18页 |
·编译安装 glibc | 第18页 |
·编译安装 gcc 的 c,c++ 编译器 | 第18-20页 |
第三章 Boot-loader 的移植 | 第20-33页 |
·Boot-loader 的意义 | 第20页 |
·Boot-loader 介绍 | 第20-23页 |
·Boot-loader 的内容 | 第21页 |
·Boot-loader 的操作模式 | 第21页 |
·Boot-loader 的开发流程 | 第21-23页 |
·U-800T 简介 | 第22页 |
·U-800T 目录结构 | 第22-23页 |
·修改 U-boot | 第23-33页 |
·基本的硬件初始化 | 第23-24页 |
·跳转到 stage2 的 C 入口点 | 第24-25页 |
·定义函数 nand_init | 第25-30页 |
·跳转到 kernel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内核的移植 | 第33-41页 |
·内核配置及意义 | 第33页 |
·内核配置的基本方法 | 第33-34页 |
·配置内核文件系统选项 | 第34-41页 |
·虚拟文件系统 | 第34-35页 |
·CRAMFS | 第35页 |
·设备文件系统 devfs | 第35-37页 |
·initrd 启动镜像 | 第37页 |
·Linuxrc 系统挂载 | 第37-38页 |
·登记 flash 芯片分区信息 | 第38-39页 |
·内核启动命令参数 | 第39-41页 |
第五章 LCU 检测系统应用程序 | 第41-56页 |
·LCU 检测 | 第41-42页 |
·LCU 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42-56页 |
·软件设计及其要素 | 第42-44页 |
·定义基本的类和对象,人机界面的设置 | 第44-47页 |
·序列化存储类 Serial 和链表类 | 第47-50页 |
·计算预计值 | 第50-52页 |
·数据压缩 | 第52-54页 |
·数据存储方式考查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56页 |
·操作系统的进化 | 第56页 |
·加快运算-并行计算的可行性研究 | 第56-58页 |
·进程模块的修改 | 第56-57页 |
·扩充页面 | 第57页 |
·并行计算 | 第57-58页 |
·制作根文件系统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