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后熟优势微生物分离鉴定及发酵剂研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榨菜的概述 | 第10-11页 |
·传统榨菜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内外市场情况 | 第11-12页 |
·榨菜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我国榨菜加工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榨菜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4-15页 |
·酱腌菜中的微生物 | 第15-18页 |
·乳酸细菌 | 第16-17页 |
·酵母菌 | 第17页 |
·醋酸杆菌 | 第17-18页 |
·酱腌菜品质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18-21页 |
·温度 | 第18页 |
·食盐浓度 | 第18-19页 |
·酸度(pH) | 第19页 |
·气体成分 | 第19-20页 |
·亚硝酸盐含量 | 第20-2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4页 |
第3章 榨菜后熟期间自然发酵微生物区系分析 | 第24-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微生物的分类检索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自然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系的消长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榨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鉴定结果 | 第27-36页 |
·细菌鉴定结果 | 第27-33页 |
·酵母菌鉴定结果 | 第33-36页 |
·霉菌鉴定结果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榨菜人工接种多菌种发酵工艺研究 | 第3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发酵菌种的扩大培养 | 第39页 |
·发酵菌种的优选 | 第39-40页 |
·人工接种发酵榨菜工艺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 第40-41页 |
·产品的感官评价 | 第41-42页 |
·榨菜产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各菌种的生理特点 | 第42-46页 |
·各菌种生长曲线测定 | 第42-43页 |
·各菌种耐温性测定 | 第43-44页 |
·各菌种耐盐性测定 | 第44页 |
·各菌种产酸能力测定 | 第44-46页 |
·正交试验感官评价 | 第46-47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理化品质变化分析 | 第47-52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pH值和酸度比较 | 第47-48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 第49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还原糖含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自然发酵及人工接种发酵榨菜亚硝酸盐的比较 | 第50-51页 |
·最终产品的理化指标的比较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