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含义、必要性及特点 | 第10-15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含义 | 第10-12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特点 | 第14-15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协同模式研究 | 第15-17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的模型算法研究 | 第17-19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论文内容及组成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MAS 的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协同框架研究 | 第24-38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智能体的原理与技术 | 第25-29页 |
·Agent 的定义及其特点 | 第25页 |
·MAS 的定义及其特点 | 第25-27页 |
·MAS 的框架结构 | 第27-29页 |
·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基于MAS 的控制与诱导协同的集散递阶体系结构的建立 | 第31-34页 |
·AGENT 建模及其协调 | 第34-36页 |
·Agent 建模 | 第34-35页 |
·Agent 之间的协调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协同时机判定及协同子区动态划分 | 第38-52页 |
·协同时机判定 | 第38-47页 |
·交通参数简介 | 第38-39页 |
·协同时机的二次判定算法 | 第39-43页 |
·速度临界值的确定 | 第43-45页 |
·协同时机判定算法的逻辑步骤 | 第45页 |
·算法试验 | 第45-47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子区的动态划分 | 第47-51页 |
·动态分区的含义 | 第47页 |
·动态分区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47-48页 |
·动态分区的原则 | 第48-49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协同子区划分步骤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 第52-78页 |
·建模思路 | 第52-53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3-63页 |
·控制目的与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行驶时间表达 | 第54-55页 |
·延误时间表达 | 第55-59页 |
·交通控制与诱导协同模型 | 第59-61页 |
·车流的离散化处理 | 第61-63页 |
·协同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 第63-69页 |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64-66页 |
·遗传算法设计 | 第66-68页 |
·基于遗传算法的协同模型求解步骤 | 第68-69页 |
·试算路网及数据 | 第69-70页 |
·试算路网算法求解 | 第70-76页 |
·参数设置 | 第70-71页 |
·主要部分程序设计 | 第71-74页 |
·试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UTCS 与UTFGS 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8-90页 |
·协同评价的意义 | 第78-79页 |
·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79-89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79-80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流程 | 第80-81页 |
·协同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81-82页 |
·协同评价指标的筛选—极大不相关分析 | 第82-86页 |
·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6-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UTCS 与UTFGS 协同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90-108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90-92页 |
·AHP-FCE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92-103页 |
·AHP 方法—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93-9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97-103页 |
·实例分析 | 第103-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摘要 | 第115-118页 |
ABSTRACT | 第118-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1-122页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