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任务 | 第11-12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非接触式IC卡 | 第13-23页 |
·IC卡的特点及分类 | 第13-14页 |
·IC卡的特点 | 第13页 |
·IC卡的分类 | 第13-14页 |
·非接触式IC卡 | 第14-18页 |
·非接触式IC卡的特点 | 第14-15页 |
·非接触式IC卡的种类 | 第15-16页 |
·非接触式IC卡的关键技术 | 第16-17页 |
·非接触式IC卡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MF1 IC S50 | 第18-23页 |
·MF1 IC S50与读卡器的通信机制与安全性 | 第19-20页 |
·MF1 IC S50中EEPROM的存储结构与访问权限 | 第20-23页 |
第3章 非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第23-34页 |
·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第23页 |
·非接触式IC卡的国际标准 | 第23-25页 |
·各种非接触式IC卡协议 | 第23-24页 |
·ISO/IEC 14443协议 | 第24-25页 |
·TYPE A防冲突原理 | 第25-30页 |
·TYPE A防冲突过程中的指令 | 第25-26页 |
·TYPE A防冲突过程中的状态 | 第26-27页 |
·TYPE A防冲突过程 | 第27-28页 |
·TYPE A防冲突过程实例 | 第28-30页 |
·TYPE B防冲突原理 | 第30-34页 |
·TYPE B防冲突过程中的指令 | 第30-31页 |
·TYPE B防冲突过程中的状态 | 第31页 |
·TYPE B防冲突过程 | 第31页 |
·TYPE B防冲突过程实例 | 第31-34页 |
第4章 读卡器硬件电路设计 | 第34-48页 |
·单片机的选择 | 第34-37页 |
·单片机的指令系统 | 第34页 |
·PIC16F876的优势 | 第34-35页 |
·PIC16F87X系列的性能 | 第35-37页 |
·读卡芯片的选择 | 第37-42页 |
·MF RC531的特性 | 第37-38页 |
·MF RC531的数字接口 | 第38-39页 |
·MF RC531的寄存器设置 | 第39页 |
·关键寄存器的描述 | 第39-41页 |
·EEPROM的存储结构 | 第41-42页 |
·韦根协议 | 第42-44页 |
·韦根码的数据格式 | 第42页 |
·韦根读卡头的接口 | 第42-43页 |
·韦根传输数据时序 | 第43-44页 |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 第44页 |
·外围电路设计 | 第44-48页 |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蜂鸣器驱动电路设计 | 第45页 |
·LED状态显示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读写器天线 | 第46-48页 |
第5章 读卡器软件设计 | 第48-64页 |
·编程思想及编程语言的选择 | 第48-49页 |
·主程序的设计 | 第49-54页 |
·单片机的初始化 | 第52-53页 |
·外围电路初始化和状态控制 | 第53-54页 |
·读卡/写卡循环体设计 | 第54页 |
·读卡模块的设计 | 第54-57页 |
·不同协议的读卡流程 | 第54-55页 |
·MF RC531的初始化 | 第55-56页 |
·微处理器与MF RC531之间的接口检查 | 第56-57页 |
·防冲突的处理与实现 | 第57页 |
·卡片高层操作模块设计 | 第57-59页 |
·卡片认证 | 第57页 |
·读值和写值 | 第57-58页 |
·卡片内数值操作 | 第58页 |
·Key的存放与操作 | 第58-59页 |
·中断接收与处理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中断接收与处理模块设计 | 第59页 |
·通信帧格式的定义 | 第59-60页 |
·阶段性设计 | 第60-64页 |
·读卡器的设计重点 | 第60-61页 |
·发卡器的设计重点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