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25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问题提出 | 第22-25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页 |
·问题提出 | 第22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研究工具与评估标准 | 第25-26页 |
·同伴提名测量 | 第25页 |
·友谊质量问卷 | 第25-26页 |
·自我概念量表 | 第26页 |
·学校适应量表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施测程序 | 第27-29页 |
·预测 | 第27页 |
·各问卷信度分析 | 第27-28页 |
·正式施测 | 第28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9-47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1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0页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页 |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 第31-34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31-32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32-34页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 | 第34-41页 |
·动儿童自我概念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34-35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流动儿童同伴接纳类型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36-37页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和同伴接纳上的交互效应 | 第37-39页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 | 第40-41页 |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41-47页 |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 | 第42-45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结构模型 | 第45-47页 |
5 讨论 | 第47-55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描述性特征 | 第47-48页 |
·同伴关系的特点 | 第48-49页 |
·同伴关系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48-49页 |
·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49页 |
·自我概念的特点 | 第49-53页 |
·自我概念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50页 |
·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 | 第50-51页 |
·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同伴接纳上交互效应 | 第51-52页 |
·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 | 第52-53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53-55页 |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53页 |
·自我概念在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中的中介效应 | 第53-55页 |
6 小结 | 第55-56页 |
7 教育启示 | 第56-57页 |
8 研究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