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前言第9-11页
   ·研究背景第9-11页
     ·现实背景第9-10页
     ·理论背景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38页
   ·家庭第11-12页
   ·家庭复原力第12-30页
     ·复原力的源起及概念第12-14页
     ·家庭复原力的源起第14-15页
     ·家庭复原力的概念第15-17页
     ·家庭复原力的内在结构第17-20页
     ·家庭复原力的作用机制第20-28页
     ·家庭复原力的测量和评估工具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创伤后成长第30-34页
     ·PTSD第30-31页
     ·创伤后成长第31-34页
   ·灾难暴露第34-35页
   ·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第35-38页
     ·灾难暴露与家庭复原力的相关研究第35-36页
     ·灾难暴露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第36-37页
     ·家庭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第37-38页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38-40页
   ·问题提出第38页
   ·研究意义第38-40页
4 总体研究设计第40-44页
   ·概念界定第40-41页
     ·家庭第40页
     ·灾难暴露第40页
     ·家庭复原力第40-41页
     ·创伤后成长第41页
     ·震后中学生第41页
   ·研究思路第41-42页
   ·研究假设第42-43页
   ·研究过程第43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3-44页
5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第44-66页
   ·研究目的第44页
   ·研究工具第44-45页
     ·个人基本信息第44页
     ·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第44页
     ·创伤后成长量表第44-45页
     ·灾难暴露量表第45页
   ·研究对象第45-47页
   ·数据处理第47页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现状第47-56页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的总体水平第47-48页
     ·震后中学生在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总体水平第48-49页
     ·不同性别在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差异分析第49-51页
     ·不同居住地在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差异分析第51-52页
     ·在不同年级上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差异分析第52-54页
     ·在不同地区上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差异分析第54-56页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第56-66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分析第56-58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与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回归分析第58-59页
     ·震后中学生的家庭复原力各因子与创伤后成长各因子的回归分析第59-61页
     ·家庭复原力在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对创伤后成长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第61-66页
6 总体讨论第66-71页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现状第66-69页
     ·震后中学生在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整体情况第66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性别差异分析第66-67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居住地差异分析第67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年级差异分析第67-68页
     ·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不同受灾地区差异分析第68-69页
   ·震后中学生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分析第69-71页
研究结论第71-72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附录第80-87页
致谢第87-88页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女大学生对社会规范、同伴观念的认知与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