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专题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建安文学批评史论(上) | 第8-47页 |
第一节 曹丕建安文学批评发微 | 第8-13页 |
第二节 刘勰建安文学批评散论 | 第13-24页 |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建安文学整体观 | 第24-34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建安文学批评的特色 | 第34-47页 |
第二章 建安文学批评史论(下) | 第47-89页 |
第一节 三曹评价的历史变迁 | 第47-62页 |
第二节 刘桢、王粲之论 | 第62-78页 |
第三节 所谓“建安体” | 第78-89页 |
第三章 二十世纪建安文学研究述略 | 第89-124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9-92页 |
第二节 建安文学通论 | 第92-105页 |
第三节 三曹、七子及其他作家研究 | 第105-124页 |
第四章 曹操与建安诸文士 | 第124-152页 |
第一节 “曷尝有尺寸怜才之意”(一) | 第124-135页 |
第二节 “曷尝有尺寸怜才之意”(二)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曹操何以如此? | 第138-141页 |
第四节 不平则鸣:诸文士的哀歌 | 第141-152页 |
第五章 曹氏兄弟争嗣本末及其影响(上) | 第152-172页 |
第一节 建安十六年(211)前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明争暗斗 | 第155-161页 |
第三节 迟迟才见分晓 | 第161-172页 |
第六章 曹氏兄弟争嗣本末及其影响(下) | 第172-201页 |
第一节 非同寻常的影响(一) | 第172-176页 |
第二节 非同寻常的影响(二) | 第176-185页 |
第三节 非同寻常的影响(三) | 第185-193页 |
第四节 非同寻常的影响(四) | 第193-201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01-204页 |
后记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