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34页 |
1 自我调节研究综述 | 第10-24页 |
·自我调节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从能力角度对自我调节的界定 | 第10-11页 |
·从过程角度对自我调节的界定 | 第11-13页 |
·本文对自我调节含义的界定 | 第13页 |
·自我调节的理论 | 第13-22页 |
·认知建构观 | 第14页 |
·反馈控制理论 | 第14-16页 |
·社会认知观 | 第16-19页 |
·动态的自我监控观 | 第19页 |
·分析与小结 | 第19-22页 |
·不同心理行为领域中有关自我调节的研究 | 第22-24页 |
·自我调节学习 | 第22-23页 |
·情绪调节 | 第23页 |
·健康行为的自我调节 | 第23页 |
·分析与小节 | 第23-24页 |
2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网络成瘾概念的提出 | 第24-25页 |
·本文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 第25页 |
·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网络的特点 | 第26页 |
·网络使用者个人特点 | 第26-27页 |
·环境因素 | 第27-28页 |
·使用目的和时间 | 第28页 |
3 自我调节与成瘾 | 第28-30页 |
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0页 |
5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30-34页 |
·现实背景 | 第30-32页 |
·问题提出 | 第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自我调节的结构分析与验证 | 第34-4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3 研究工具的初步编制 | 第34-42页 |
·预测问卷的结构维度 | 第34页 |
·预测问卷题项的编制及评估 | 第34-35页 |
·问卷的预测 | 第35-36页 |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4 研究工具及自我调节结构模型的验证 | 第42-47页 |
·被试 | 第42页 |
·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施测与数据处理 | 第43页 |
·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5 讨论 | 第47-48页 |
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部分 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 | 第49-5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被试 | 第49页 |
·研究工具 | 第49页 |
·施测与数据处理 | 第4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大学生自我调节的总体特点 | 第49-50页 |
·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我调节的特点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部分 大学生自我调节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 第57-6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被试 | 第57页 |
·研究工具 | 第57-58页 |
·测试程序与数据处理 | 第5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8-61页 |
·自我调节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自我调节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1 结论 | 第65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