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耗散结构理论渊源及其演进 | 第13-17页 |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 | 第13页 |
第二节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3-15页 |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生成性教学概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生成性教学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耗散结论理论观下生成性教学的知识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第四节 生成性教学与耗散结构理论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耗散结构视野下化学生成性教学的实施 | 第27-45页 |
第一节 开放性是化学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构建非平衡态课堂为化学知识生成奠定基础 | 第30-35页 |
第三节 非线性是生成性化学课堂的内在要求 | 第35-38页 |
第四节 涨落是化学教学走向有序的条件 | 第38-45页 |
一、学生系统内部互动产生涨落 | 第40-41页 |
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产生涨落 | 第41-43页 |
三、学生与客观环境互动产生涨落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行动研究 | 第45-55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49-55页 |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49-52页 |
二、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附录1 | 第57-59页 |
附录2 | 第59-62页 |
附录3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