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海菜腔》的形成与传播 | 第8-13页 |
第一节 《海菜腔》形成的历史和人文背景 | 第8-11页 |
一、“赶草皮街”及“吃火草烟”习俗与《海菜腔》的传播 | 第8-10页 |
二、汉文化对《海菜腔》的影响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海菜腔》在建水县的发展与传播 | 第11-13页 |
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促进《海菜腔》的发展 | 第11-12页 |
二、民族相通的审美心理促进《海菜腔》的传播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海菜腔》的词曲特征 | 第13-27页 |
第一节 《海菜腔》的歌词特征 | 第14-20页 |
一、主体部分歌词 | 第14-18页 |
二、附属部分歌词 | 第18-19页 |
三、歌词特征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海菜腔》的旋律特征 | 第20-27页 |
一、主体部分旋律 | 第20-23页 |
二、附属部分的旋律 | 第23-26页 |
三、旋律特征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海菜腔》与《山药腔》、《四腔》、《五三腔》的异同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海菜腔》与《山药腔》、《四腔》、《五三腔》的共性 | 第27-35页 |
一、唱词的共性 | 第27-31页 |
二、旋律的共性 | 第31-34页 |
三、主体结构的共性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海菜腔》与《山药腔》、《四腔》、《五三腔》的差异 | 第35-36页 |
一、节奏节拍的差异 | 第35页 |
二、正曲中“点字眼”的差异 | 第35页 |
三、整体结构的差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海菜腔》的传承保护及利用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建水县《海菜腔》的发展近况 | 第36-39页 |
一、对近期建水县《海菜腔》存在问题的思考 | 第36-38页 |
二、对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海菜腔》的传承保护及利用 | 第39-42页 |
一、《海菜腔》的保护和传承 | 第39-40页 |
二、《海菜腔》的利用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