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11页 |
·对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7-9页 |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 | 第9页 |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 | 第9页 |
·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 第9-10页 |
·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0页 |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0-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页 |
·国内的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3-14页 |
·比较法 | 第14页 |
·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生生互动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生生互动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互动的概念 | 第15页 |
·生生互动 | 第15-16页 |
·生生互动的类型 | 第16页 |
·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特点 | 第16-17页 |
·学生间互动学习与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并存; | 第16页 |
·和学生任务无关的、互动的学生行为存在的比率较低; | 第16页 |
·学生间的帮助行为出现的比率大大增加; | 第16-17页 |
·师生互动大量存在 | 第17页 |
·生生互动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18页 |
·认知精制理论 | 第18-19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生生互动的内涵 | 第19-21页 |
·尊重差异:是生生互动的基本前提 | 第19-20页 |
·交往:是生生互动的本质 | 第20页 |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生生互动的基本目标 | 第20-21页 |
·基本形式 | 第21页 |
·生生互动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生生互动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 第22-31页 |
·生生互动的教学程序 | 第22-23页 |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 第22页 |
·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 第22页 |
·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 第22-23页 |
·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 第23页 |
·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 第23-24页 |
·分组策略 | 第23-24页 |
·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 | 第24页 |
·具体应用 | 第24-31页 |
·实践和探究性活动的生生互动 | 第25-28页 |
·实践类活动的生生互动 | 第25-27页 |
·探究类活动的生生互动 | 第27-28页 |
·正文和阅读材料的生生互动 | 第28-29页 |
·图像的生生互动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生生互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第31-35页 |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实验目的,对象,周期 | 第31页 |
·实验变量控制 | 第31页 |
·实施过程 | 第31-32页 |
·实施前的准备 | 第31-32页 |
·合作小组的组建 | 第31-32页 |
·制定生生互动的计划 | 第32页 |
·实施过程中的决策 | 第32页 |
·实验前测 | 第32页 |
·教学实施 | 第32页 |
·实验后测 | 第32页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衡量标准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 第33-35页 |
·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 第33页 |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生生互动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结果 | 第35-37页 |
·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第35页 |
·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互补,大力提高学习成绩 | 第35页 |
·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 第35页 |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 | 第35-36页 |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36页 |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37-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一 对学生的问卷 | 第41-43页 |
附录二 老师的问卷 | 第43-44页 |
附录三 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四 城市热岛效应的互动学习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