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术语说明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1-13页 |
一、古代的语文考试 | 第11-12页 |
二、近现代的语文考试 | 第12页 |
三、当今的语文考试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以知识为板块研究语文高考命题 | 第13-14页 |
二、分地区来研究语文高考 | 第14页 |
三、每年高考后对当年高考语文的点评和对来年高考语文的预测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语文高考概述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语文高考的界定 | 第19-25页 |
一、语文高考的考试性质 | 第19-20页 |
二、语文高考的功能 | 第20-23页 |
三、语文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因素 | 第25-29页 |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走向多元化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内因 | 第26-27页 |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高考变化的外因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课改前语文高考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29-37页 |
第一节 继承阶段(1977—1983)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探索阶段(1984—1996) | 第30-32页 |
一、调整考试内容 | 第30页 |
二、引进选择题,探索语文标准化考试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交叉阶段(1991—2001) | 第32-37页 |
一、《考试说明》及其变化过程 | 第32-33页 |
二、制定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构建高考语文学科理论框架 | 第33-36页 |
三、作文命题出现重大改革,话题作文影响深远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研究 | 第37-66页 |
第一节 基础知识试题的研究 | 第37-43页 |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 第37-38页 |
二、语文基础知识真题分析 | 第38-43页 |
第二节 阅读试题研究 | 第43-53页 |
一、现代文阅读 | 第44-50页 |
二、文言文阅读 | 第50-53页 |
第三节 作文试题研究 | 第53-61页 |
一、2002—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 | 第53-55页 |
二、作文内容归类 | 第55-58页 |
三、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 第58-61页 |
第四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特点 | 第61-66页 |
一、命题维度上突出语文新课程目标整体性 | 第61-62页 |
二、命题方式上突出综合性 | 第62页 |
三、试卷风格上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 第62-65页 |
四、试卷主题更加关注生活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语文高考命题变化引发的语文教育改革 | 第66-75页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观念的变化 | 第66-68页 |
一、树立新的课程性质观 | 第66页 |
二、树立新的课程目标观 | 第66-67页 |
三、树立新的课程内容观 | 第67页 |
四、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 第67页 |
五、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 | 第67-68页 |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的变化 | 第68-75页 |
一、基础知识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 | 第68-69页 |
二、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69-72页 |
三、作文教学中贴近生活,讲求个性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附录 部分课改后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 第83-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