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5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2页 |
| 一、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社会化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从"语言使用"视角展开社会群体社会化研究的缘由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论题相关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8页 |
| 一、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语言使用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二、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社会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 三、论题相关研究理论述评——"边缘人"理论 | 第16-18页 |
| 第三节 论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 一、语言使用 | 第18-19页 |
| 二、社会群体 | 第19页 |
| 三、社会化 | 第19-20页 |
| 四、"民考汉"群体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1-25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实施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现象的缘起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对"民考汉"的定义 | 第25-28页 |
| 第二节 当代维吾尔族社会中的"民考汉"群体 | 第28-32页 |
|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维吾尔族社会中"民考汉"群体的产生 | 第28-29页 |
| 二、对于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具体理解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 | 第32-45页 |
| 第一节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语言的社会化 | 第32-36页 |
| 一、语言是社会化的主要工具 | 第32页 |
| 二、维吾尔族第二语言的获得与使用 | 第32-34页 |
| 三、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双语使用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双语使用对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社会化的影响 | 第36-41页 |
| 一、双语使用与主流社会的接触 | 第36-38页 |
| 二、双语使用与情景困惑 | 第38-40页 |
| 三、母体文化淡化现象的出现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边缘化"及其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 一、"双重边缘化"——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场域 | 第41-43页 |
| 二、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边缘化"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 (一) 母体文化社会化的欠缺 | 第43页 |
| (二) 主流社会文化的单向民族观 | 第43-44页 |
| (三) 社会情境与民族认同的拉锯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反思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社会化过程 | 第45-50页 |
| 第一节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与语言使用分析 | 第45-46页 |
| 一、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跨语言体验 | 第45页 |
| 二、语言能力差异促使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心理差异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与主流社会适应分析 | 第46-50页 |
| 一、主流社会的悖论——"纳入"与"缺位" | 第46页 |
| 二、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的民族归属感 | 第46-48页 |
| 三、维吾尔族"民考汉"群体是文化边缘?还是地位边缘?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