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7页 |
(一) 课堂文化的重要性 | 第10-14页 |
(二) 传统课堂文化的弊端 | 第14-16页 |
(三) 现有课堂文化构建策略的局限 | 第16-17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 生态哲学产生背景及基本思想 | 第17-20页 |
(二) 运用生态哲学研究课堂文化的可能性 | 第20-2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生态哲学视域下课堂文化内涵及其构成 | 第24-31页 |
一 课堂文化内涵的生态哲学解读 | 第24-26页 |
二 生态哲学视角下的课堂文化构成 | 第26-29页 |
(一) 教学价值取向因子 | 第27-28页 |
(二) 教学活动样态因子 | 第28页 |
(三) 教学人际关系因子 | 第28-29页 |
(四) 课堂文化三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29页 |
三 课堂文化的生态哲学解读对课堂文化构建的启示 | 第29-31页 |
(一) 全局思考,整体构建 | 第29-30页 |
(二) 彰显课堂文化的生态性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课堂文化改革的愿景——生态化课堂文化 | 第31-39页 |
一 生态化课堂文化的本质 | 第31-36页 |
(一) 以学生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二) 多样统一的教学活动样态 | 第33-34页 |
(三) “主体间交往”的教学人际关系 | 第34-36页 |
二 生态化课堂文化的特征 | 第36-39页 |
(一) 和谐性 | 第36-37页 |
(二) 多样性 | 第37-38页 |
(三) 动态生成性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生态化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 | 第39-52页 |
一 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张力,形成动态的价值体系 | 第39-44页 |
(一) 保持成对互补价值间的张力 | 第39-42页 |
(二) 确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形成动态的“合力”系统 | 第42-44页 |
二 构建多样性的活动样态,实现成对互补样态的统一 | 第44-47页 |
(一) “教师向学生传输的单向传递”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多向互动”的统一 | 第45页 |
(二) “分科体系化教学”与“综合结构化教学”的统一 | 第45-46页 |
(三) “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统一 | 第46-47页 |
三 优化多维度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主体间交往模式” | 第47-52页 |
(一)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奠定民主平等的坚实基础 | 第47-49页 |
(二) 开辟多种渠道,优化多维度的人际关系 | 第49-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