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导论: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之难 | 第17-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2-37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37-39页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9-42页 |
1.7 创新与不足 | 第42-44页 |
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考察 | 第44-58页 |
2.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 | 第44-53页 |
2.1.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现状 | 第44-49页 |
2.1.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两种主要类型 | 第49-51页 |
2.1.3 地方高校教师的流动路径 | 第51-53页 |
2.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特殊性分析 | 第53-57页 |
2.2.1 地方高校的特性 | 第53-55页 |
2.2.2 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教师流动的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2.3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3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58-89页 |
3.1 个体因素引起的教师流动 | 第59-66页 |
3.1.1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59-62页 |
3.1.2 家庭情感需求的满足 | 第62-65页 |
3.1.3 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65-66页 |
3.2 组织因素引起的教师流动 | 第66-82页 |
3.2.1 正式组织:物理、技术环境的显性影响 | 第68-72页 |
3.2.2 非正式组织: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 | 第72-82页 |
3.3 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教师流动 | 第82-87页 |
3.3.1 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82-84页 |
3.3.2 外部客观环境因素 | 第84-87页 |
3.4 主要结论 | 第87-89页 |
4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三种价值取向 | 第89-115页 |
4.1 功利取向 | 第90-99页 |
4.1.1 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价值冲突 | 第92-96页 |
4.1.2 短期物质利益与长期学术发展的错位 | 第96-99页 |
4.2 文化认同取向 | 第99-108页 |
4.2.1 组织外部文化适应与教师认同 | 第101-105页 |
4.2.2 组织内部文化协调与教师认同 | 第105-108页 |
4.3 人际关系取向 | 第108-115页 |
4.3.1 人际关系的“推力”与教师流动 | 第110-112页 |
4.3.2 人际关系的“拉力”与教师流动 | 第112-115页 |
5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本逻辑 | 第115-132页 |
5.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本理论逻辑 | 第117-123页 |
5.1.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性假设 | 第117-120页 |
5.1.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 第120-123页 |
5.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本实践逻辑 | 第123-132页 |
5.2.1 利益机制:功利取向的逻辑 | 第123-127页 |
5.2.2 组织认同:文化认同取向的逻辑 | 第127-129页 |
5.2.3 人情法则:人际关系取向的逻辑 | 第129-132页 |
6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现实困境与价值困境 | 第132-145页 |
6.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现实困境 | 第132-135页 |
6.1.1 利益困境 | 第132-133页 |
6.1.2 组织认同困境 | 第133-134页 |
6.1.3 人情困境 | 第134-135页 |
6.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困境 | 第135-145页 |
6.2.1 利益与组织认同的价值冲突 | 第135-137页 |
6.2.2 利益与人情的价值对立 | 第137-140页 |
6.2.3 人情与组织认同的价值两难 | 第140-145页 |
7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调适 | 第145-162页 |
7.1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调适原则 | 第145-149页 |
7.1.1 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原则 | 第145-147页 |
7.1.2 个人与组织价值契合原则 | 第147-148页 |
7.1.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兼顾原则 | 第148-149页 |
7.2 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调适路径 | 第149-162页 |
7.2.1 自我调适:教师的职业信念重塑与职业道德提升 | 第150-152页 |
7.2.2 组织调适:组织文化的价值培育 | 第152-156页 |
7.2.3 系统调适:国家政策的价值指引 | 第156-162页 |
结语: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追寻——合理流动 | 第162-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4页 |
附录 | 第174-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