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5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2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4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3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6-4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43-4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46-4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46-4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8-53页 |
1.5.1 现代化 | 第48-50页 |
1.5.2 现代化中国方案 | 第50-53页 |
第2章 内在奠基与外部反思相结合:理论基础 | 第53-111页 |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奠基作用 | 第53-74页 |
2.1.1 对不发达国家“未来景象”的设想 | 第53-59页 |
2.1.2 早期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大工业”思想 | 第59-63页 |
2.1.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萌芽 | 第63-69页 |
2.1.4 “中国式”现代化论断的提出与发展 | 第69-74页 |
2.2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借鉴 | 第74-94页 |
2.2.1 “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辨析 | 第74-77页 |
2.2.2 现代化并非“西化”或“资本主义化” | 第77-82页 |
2.2.3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联性 | 第82-88页 |
2.2.4 西方发展进程中反映的现代化规律 | 第88-94页 |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启蒙 | 第94-108页 |
2.3.1 提供独立自主探索的“文化自信” | 第94-99页 |
2.3.2 涵养引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 第99-104页 |
2.3.3 奠定“文化软实力”的传统根基 | 第104-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3章 历史境遇与现实关照相映照:形成背景 | 第111-151页 |
3.1 独特的现代化历史境遇 | 第111-124页 |
3.1.1 “破坏性使命”下近代中国的历史遭遇 | 第111-116页 |
3.1.2 从“仿苏超美”到“自主四化”的早期探索 | 第116-120页 |
3.1.3 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 | 第120-124页 |
3.2 复杂的世界现代化形势 | 第124-131页 |
3.2.1 发达国家地区陷入发展的“纷争”与“迷思” | 第124-129页 |
3.2.2 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 | 第129-131页 |
3.3 特殊的现代化国情背景 | 第131-148页 |
3.3.1 “新常态”下潜在的发展风险 | 第132-136页 |
3.3.2 矛盾转化之后的“时代呼声” | 第136-141页 |
3.3.3 “全面小康”的攻坚任务 | 第141-144页 |
3.3.4 新时代“强起来”的历史使命 | 第144-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1页 |
第4章 价值选择与路径构建相统一:核心内容 | 第151-207页 |
4.1 “为民务实”的现代化目标体系 | 第151-166页 |
4.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指向 | 第151-155页 |
4.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 第155-161页 |
4.1.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归宿 | 第161-166页 |
4.2 “唯物辩证”的现代化理念体系 | 第166-181页 |
4.2.1 “创新”提供第一动力 | 第167-170页 |
4.2.2 “协调”明确内在要求 | 第170-173页 |
4.2.3 “绿色”确立价值标准 | 第173-176页 |
4.2.4 “开放”标注必由之路 | 第176-179页 |
4.2.5 “共享”彰显本质要求 | 第179-181页 |
4.3 “全面系统”的现代化战略体系 | 第181-197页 |
4.3.1 奠定“全面小康”的实践基础 | 第183-186页 |
4.3.2 坚持“深化改革”的推进方式 | 第186-189页 |
4.3.3 厉行“依法治国”之治国重器 | 第189-193页 |
4.3.4 构建“从严治党”的政治主体 | 第193-197页 |
4.4 “互动衔接”的现代化话语体系 | 第197-205页 |
4.4.1 “国家话语”与“大众话语”相衔接 | 第198-200页 |
4.4.2 “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呼应 | 第200-202页 |
4.4.3 “民族话语”与“国际话语”相连通 | 第202-205页 |
本章小结 | 第205-207页 |
第5章 模式超越与案例供给相照应:世界意义 | 第207-241页 |
5.1 推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 第207-214页 |
5.1.1 释放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力 | 第207-210页 |
5.1.2 发展“面向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第210-214页 |
5.2 构建世界现代化的全新范本 | 第214-224页 |
5.2.1 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意义 | 第214-219页 |
5.2.2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 | 第219-224页 |
5.3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第224-240页 |
5.3.1 坚守“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立场 | 第224-227页 |
5.3.2 凸显“人民主体”的根本价值理念 | 第227-229页 |
5.3.3 构建“活力稳定”的内在社会秩序 | 第229-234页 |
5.3.4 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观念 | 第234-238页 |
5.3.5 坚持“绿色生态”的新型文明形态 | 第238-240页 |
本章小结 | 第240-241页 |
结论 | 第241-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55-256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