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格局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依据和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的问题第13页
        1.1.2 论文写作依据第13-14页
        1.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文献研究的方法第18页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第18-19页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第19页
    1.4 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19-21页
        1.4.1 研究重点第19-20页
        1.4.2 研究难点第20页
        1.4.3 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价值的总体概述第21-31页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价值的划分依据第21-24页
        2.1.1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的不同作用第21-22页
        2.1.2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对立第22-23页
        2.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在中国范围和世界范围的区分第23-24页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价值的本质内涵第24-28页
        2.2.1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价值第24-25页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第25-26页
        2.2.3 多种社会思潮的批判价值第26页
        2.2.4 资本逻辑批判的生态价值第26-27页
        2.2.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新发展价值第27-28页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大价值的内在关联第28-31页
        2.3.1 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同的理论逻辑第28-29页
        2.3.2 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同的实践逻辑第29-30页
        2.3.3 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同的历史逻辑第30-31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政治信仰价值第31-51页
    3.1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面临的挑战第31-37页
        3.1.1 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第31-33页
        3.1.2 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第33-35页
        3.1.3 政治信仰本身的困境第35-37页
    3.2 “中国梦”政治信仰中的“经典基础”第37-43页
        3.2.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理想第37-39页
        3.2.2 中国发展进步需要“中国梦”凝聚共识第39-41页
        3.2.3 “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具体落实.第41-43页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经典基础”第43-51页
        3.3.1 核心价值观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第43-46页
        3.3.2 核心价值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46-48页
        3.3.3 核心价值观中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第48-51页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导”价值第51-69页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第51-57页
        4.1.1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第51-53页
        4.1.2 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经济的主题转向第53-55页
        4.1.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主要矛盾第55-57页
    4.2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话语表达第57-62页
        4.2.1 对苏联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哲学观变革第57-59页
        4.2.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59-61页
        4.2.3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特殊国情”相结合第61-62页
    4.3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回答第62-69页
        4.3.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回答第62-64页
        4.3.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回答第64-66页
        4.3.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回答第66-67页
        4.3.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回答第67-69页
第5章 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批判武器”价值第69-89页
    5.1 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的原因第69-75页
        5.1.1 不同价值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第69-71页
        5.1.2 价值主体的主体性认知差别第71-73页
        5.1.3 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第73-75页
    5.2 中华传统价值观在当代面临的困境第75-81页
        5.2.1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时代局限性第75-77页
        5.2.2 中华传统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效应第77-80页
        5.2.3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时代转换要求第80-81页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三种主要消极社会思潮的批判第81-89页
        5.3.1 对普世价值的批判第81-84页
        5.3.2 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第84-86页
        5.3.3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第86-89页
第6章 生态危机条件下资本逻辑批判的“生态视野”价值第89-105页
    6.1 马克思时代的生存矛盾第89-94页
        6.1.1 异化劳动的弊端第89-91页
        6.1.2 资本主义制度的反自由本性第91-93页
        6.1.3 两大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的生存困境第93-94页
    6.2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分析第94-100页
        6.2.1 理解生存危机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第94-96页
        6.2.2 人与自然的冲突是生存危机的根本问题第96-98页
        6.2.3 “资本逻辑”是导致生存危机的主导性根源第98-100页
    6.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伦理学”第100-105页
        6.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生态自然观第100-101页
        6.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生态社会观第101-103页
        6.3.3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生态发展观第103-105页
第7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特色道路”价值第105-121页
    7.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大阶级对抗的全球化第105-109页
        7.1.1 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新变化第105-107页
        7.1.2 两大阶级矛盾的全球化第107-108页
        7.1.3 两大阶级对抗形态的全球化第108-109页
    7.2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形态第109-114页
        7.2.1 从暴力革命到金融资本斗争第109-111页
        7.2.2 从资源竞争到科学技术斗争第111-113页
        7.2.3 从显性冲突到隐性对抗第113-114页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共产主义贡献第114-121页
        7.3.1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逻辑进程概述第114-117页
        7.3.2 苏东剧变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第117-118页
        7.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第118-121页
结语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高校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研究
下一篇:可控多尺度分级孔结构羟基磷灰石骨支架的制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