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1.1 科学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有力保障 | 第8-9页 |
1.1.2 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本质得以凸显的内在要求 | 第9页 |
1.1.3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基础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4.1 国内外关于前科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2 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前科学 | 第21页 |
2.1.2 教学模式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科学历史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证伪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前科学的理性阐述 | 第26-36页 |
3.1 前科学的界定 | 第26-32页 |
3.1.1 前科学的内涵 | 第26-29页 |
3.1.2 前科学与科学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3 前科学与前概念的差异 | 第30-32页 |
3.2 物理教学中前科学的样态 | 第32-33页 |
3.2.1 学生群体独特的科学认识 | 第32页 |
3.2.2 学生群体经历的争论阶段 | 第32-33页 |
3.3 前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探讨 | 第33-36页 |
3.3.1 前科学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前科学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36-49页 |
4.1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建构的理性审视 | 第36-38页 |
4.1.1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 | 第36页 |
4.1.2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36-37页 |
4.1.3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 第37-38页 |
4.2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 | 第38-49页 |
4.2.1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 第38-44页 |
4.2.2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图 | 第44-45页 |
4.2.3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7页 |
4.2.4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 第47页 |
4.2.5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基于前科学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 第49-78页 |
5.1 应用研究设计 | 第49-51页 |
5.1.1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5.1.2 样本选取 | 第49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1.4 实验过程 | 第50页 |
5.1.5 结果表征 | 第50-51页 |
5.2 试行应用之—自由落体运动 | 第51-62页 |
5.2.1 教学设计 | 第51-55页 |
5.2.2 实施效果分析 | 第55-59页 |
5.2.3 应用反思 | 第59-62页 |
5.3 具体应用之—牛顿第一定律 | 第62-76页 |
5.3.1 教学设计 | 第62-70页 |
5.3.2 实施效果分析 | 第70-74页 |
5.3.3 应用反思 | 第74-76页 |
5.4 提升模式应用效果的策略与建议 | 第76-78页 |
5.4.1 信任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素材 | 第76页 |
5.4.2 培养习惯,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秩序 | 第76-77页 |
5.4.3 勇于创新,有效提升学生发散思维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一:学生课堂言语参与行为观察提纲 | 第83-88页 |
附录二: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样本 | 第88-92页 |
附录三:学生科学本质认识形成性测评问卷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