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物理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 第8页 |
1.1.2 物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保障 | 第8-9页 |
1.1.3 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关于程序性知识内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程序性知识分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关于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关于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理性审视 | 第17-31页 |
2.1 物理程序性知识 | 第17-23页 |
2.1.1 物理程序性知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物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3 物理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 第19-23页 |
2.2 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 | 第23-31页 |
2.2.1 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2 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原则 | 第24-25页 |
2.2.3 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过程模型 | 第25-31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1-42页 |
3.1 研究问题 | 第3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3.3.1 研究对象的选择考虑 | 第32-33页 |
3.3.2 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 | 第33-34页 |
3.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34-40页 |
3.4.1 资料收集 | 第35-36页 |
3.4.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36-40页 |
3.5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第40-42页 |
3.5.1 研究的信度 | 第40页 |
3.5.2 研究的效度 | 第40-41页 |
3.5.3 研究的伦理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2-61页 |
4.1 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2-50页 |
4.1.1 教学环节欠缺 | 第42-44页 |
4.1.2 教学方法单一 | 第44-48页 |
4.1.3 教学内容无序 | 第48-50页 |
4.2 影响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4.2.1 教学观念滞后 | 第50-53页 |
4.2.2 专业知识欠缺 | 第53-55页 |
4.2.3 教学态度欠佳 | 第55-57页 |
4.3 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建议 | 第57-61页 |
4.3.1 解读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类型 | 第57-58页 |
4.3.2 依照过程模型,组织教学内容 | 第58页 |
4.3.3 对应知识类别,选择教学方法 | 第58-59页 |
4.3.4 根据学情教情,精选教学方法 | 第59页 |
4.3.5 结合学生反馈,完善过程模型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一:物理程序性知识教学观察记录表 | 第69-71页 |
附录二: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访谈提纲(一) | 第71-72页 |
附录三:物理教师程序性知识教学访谈提纲(二)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