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官话方言核心词共时比较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9页 |
1.1.1 官话方言词汇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1.1.1 方言词汇调查 | 第15页 |
1.1.1.2 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第15-18页 |
1.1.1.3 方言特征词的提取 | 第18页 |
1.1.2 汉语核心词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1.2.1 核心词表的设计 | 第18-19页 |
1.1.2.2 方言与核心词研究 | 第19页 |
1.1.3 官话方言核心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2.2.2 实践意义 | 第20页 |
1.3 研究的理论、材料和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20-21页 |
1.3.1.1 词汇语义学理论 | 第20-21页 |
1.3.1.2 语义场理论 | 第21页 |
1.3.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1.3.2.1 研究材料 | 第21-22页 |
1.3.2.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形的共时比较 | 第23-110页 |
2.1 表人义场 | 第24-33页 |
2.1.1 泛称子场 | 第24页 |
2.1.2 男女老少子场 | 第24-25页 |
2.1.3 亲人眷属子场 | 第25-33页 |
2.2 表物义场 | 第33-47页 |
2.2.1 天体子场 | 第33-34页 |
2.2.2 地貌子场 | 第34-35页 |
2.2.3 植物子场 | 第35页 |
2.2.4 动物子场 | 第35-36页 |
2.2.5 全身子场 | 第36-41页 |
2.2.6 材料子场 | 第41页 |
2.2.7 建筑物子场 | 第41-43页 |
2.2.8 用品子场 | 第43-45页 |
2.2.9 衣物、机具、食品子场 | 第45-47页 |
2.3 抽象事物义场 | 第47页 |
2.3.1 数量单位子场 | 第47页 |
2.3.2 家庭子场 | 第47页 |
2.4 代词义场 | 第47-49页 |
2.4.1 人称代词子场 | 第47-48页 |
2.4.2 指示代词子场 | 第48-49页 |
2.5 动作义场 | 第49-78页 |
2.5.1 上肢动作子场 | 第49-69页 |
2.5.2 全身动作子场 | 第69-71页 |
2.5.3 下肢动作子场 | 第71-74页 |
2.5.4 头部动作子场 | 第74-78页 |
2.6 活动义场 | 第78-85页 |
2.6.1 生产子场 | 第78页 |
2.6.2 生活子场 | 第78-83页 |
2.6.3 恶行子场 | 第83页 |
2.6.4 社交子场 | 第83-84页 |
2.6.5 文体活动子场 | 第84-85页 |
2.7 时间与空间义场 | 第85-89页 |
2.7.1 时间子场 | 第85-87页 |
2.7.2 空间子场 | 第87-89页 |
2.8 特征义场 | 第89-98页 |
2.8.1 外形子场 | 第89-91页 |
2.8.2 表象子场 | 第91-96页 |
2.8.3 颜色味道子场 | 第96-97页 |
2.8.4 性质子场 | 第97页 |
2.8.5 德才子场 | 第97-98页 |
2.9 现象与状态义场 | 第98-100页 |
2.9.1 自然现象子场 | 第98页 |
2.9.2 生理现象子场 | 第98-99页 |
2.9.3 表情子场 | 第99页 |
2.9.4 物体状态子场 | 第99-100页 |
2.10 心理活动义场 | 第100-101页 |
2.10.1 心理状态子场 | 第100-101页 |
2.10.2 心理活动子场 | 第101页 |
2.11 助语义场 | 第101-103页 |
2.11.1 联接子场 | 第101-102页 |
2.11.2 疏状子场 | 第102-103页 |
2.12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形的共性与差异 | 第103-110页 |
2.12.1 词位使用情况 | 第103-104页 |
2.12.2 构词语素的差异 | 第104-105页 |
2.12.2.1 语素重叠形式的差异 | 第104-105页 |
2.12.2.2 同义语素构词 | 第105页 |
2.12.2.3 语素顺序差异 | 第105页 |
2.12.3 构词词缀的差异类型 | 第105-110页 |
2.12.3.1 前缀 | 第106-107页 |
2.12.3.2 中缀 | 第107页 |
2.12.3.3 后缀 | 第107-110页 |
第三章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义的共时比较 | 第110-136页 |
3.1 表人义场 | 第110-113页 |
3.1.1 泛称子场 | 第110页 |
3.1.2 男女老少子场 | 第110页 |
3.1.3 亲人眷属子场 | 第110-113页 |
3.2 表物义场 | 第113-119页 |
3.2.1 天体子场 | 第113页 |
3.2.3 植物子场 | 第113-114页 |
3.2.4 动物子场 | 第114页 |
3.2.5 全身子场 | 第114-117页 |
3.2.6 材料子场 | 第117页 |
3.2.7 建筑物子场 | 第117页 |
3.2.8 用品子场 | 第117-118页 |
3.2.9 衣物、机具、食品子场 | 第118-119页 |
3.3 抽象事物义场 | 第119页 |
3.3.1 数量单位子场 | 第119页 |
3.3.2 家庭子场 | 第119页 |
3.4 代词义场 | 第119-120页 |
3.4.1 人称代词子场 | 第119页 |
3.4.2 指示代词子场 | 第119-120页 |
3.5 动作义场 | 第120-127页 |
3.5.1 上肢动作子场 | 第120-124页 |
3.5.2 全身动作子场 | 第124-125页 |
3.5.3 下肢动作子场 | 第125-126页 |
3.5.4 头部动作子场 | 第126-127页 |
3.6 活动义场 | 第127-129页 |
3.6.1 生产子场 | 第127页 |
3.6.2 生活子场 | 第127-128页 |
3.6.3 恶行子场 | 第128页 |
3.6.4 社交子场 | 第128页 |
3.6.5 文体活动子场 | 第128-129页 |
3.7 时间与空间义场 | 第129页 |
3.7.1 时间子场 | 第129页 |
3.7.2 空间子场 | 第129页 |
3.8 特征义场 | 第129-133页 |
3.8.1 外形子场 | 第129-130页 |
3.8.2 表象子场 | 第130-132页 |
3.8.3 颜色味道子场 | 第132页 |
3.8.4 性质子场 | 第132-133页 |
3.8.5 德才子场 | 第133页 |
3.9 现象与状态义场 | 第133-134页 |
3.9.1 自然现象子场 | 第133页 |
3.9.2 生理现象子场 | 第133页 |
3.9.3 表情子场 | 第133-134页 |
3.9.4 物体状态子场 | 第134页 |
3.10 心理活动义场 | 第134页 |
3.10.1 心理状态子场 | 第134页 |
3.10.2 心理活动子场 | 第134页 |
3.11 助语义场 | 第134页 |
3.11.1 联接子场 | 第134页 |
3.11.2 疏状子场 | 第134页 |
3.12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义的共性与差异 | 第134-135页 |
3.12.1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义的共性 | 第134-135页 |
3.12.2 官话方言核心词词义的差异 | 第135页 |
3.13 官话方言核心词与普通话词汇词义差异 | 第135-136页 |
3.13.1 词形同,词义完全不同 | 第135页 |
3.13.2 词形同,义域宽窄不同 | 第135-136页 |
3.13.3 词形同,义域宽窄不同 | 第136页 |
第四章 核心词在官话方言区体现的区域类型特征 | 第136-144页 |
4.1 官话方言特征词 | 第137-142页 |
4.1.1 表人义场特征词 | 第137页 |
4.1.2 表物义场特征词 | 第137-138页 |
4.1.3 动作义场特征词 | 第138-140页 |
4.1.4 活动义场特征词 | 第140页 |
4.1.5 时间与空间义场特征词 | 第140-141页 |
4.1.6 特征义场特征词 | 第141页 |
4.1.7 现象与状态义场特征词 | 第141-142页 |
4.2 官话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亲疏远近关系 | 第142-143页 |
4.2.1 官话方言区域特征 | 第142-143页 |
4.2.1.1 官话北方方言区词汇相似度高 | 第142页 |
4.2.1.2 官话北方方言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部分特征词一致 | 第142-143页 |
4.2.2 官话方言亲疏远近关系 | 第143页 |
4.3 官话方言分区问题 | 第143-144页 |
第五章 从核心词看普通话的方言基础 | 第144-159页 |
结语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