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学者关于生产调度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绩效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V公司生产调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7-26页 |
2.1 V公司简介及公司现状 | 第17页 |
2.2 V公司生产调度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2.2.1 V公司行政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19页 |
2.2.2 V公司生产部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19页 |
2.2.3 V公司市场研发部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19-20页 |
2.2.4 V公司人力资源运作现状 | 第20页 |
2.2.5 V公司采购部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20-21页 |
2.2.6 V公司销售部门运作流程现状 | 第21页 |
2.2.7 V公司品管部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21-23页 |
2.2.8 V公司仓储部门的运作流程现状 | 第23页 |
2.2.9 V公司生产调度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生产调度管理的协同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6-35页 |
3.1 两维度协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26-29页 |
3.1.1 协同绩效评价模型的维度分析 | 第26-27页 |
3.1.2 两维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 基于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3.2.1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3.2.2 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 第30-33页 |
3.2.3 互补性协同维度指标 | 第33-34页 |
3.2.4 交互性协同维度指标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V公司生产调度管理的协同绩效评价 | 第35-46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4.1.1 可使用的评价方法及特点分析 | 第35页 |
4.1.2 评价方法选择依据 | 第35-36页 |
4.2 基于二元语义信息处理的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36-37页 |
4.2.2 原理与方法 | 第37-38页 |
4.3 基于二元语义信息处理的生产调度管理的协同绩效评价 | 第38-43页 |
4.3.1 评价方法的步骤设计 | 第38-39页 |
4.3.2 评价数据收集与获取 | 第39-43页 |
4.3.3 V公司生产调度管理的协同绩效评价 | 第43页 |
4.4 基于矩阵模型的测评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4.1 互补性协同维度评价结果 | 第43-44页 |
4.4.2 交互性协同维度评价结果 | 第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V公司生产调度团队协同绩效提升策略 | 第46-51页 |
5.1 互补性协同维度的协同绩效提升策略 | 第46-48页 |
5.1.1 加强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 | 第46-47页 |
5.1.2 提升生产调度员工知识掌握的策略 | 第47-48页 |
5.2 交互性协同维度的协同绩效提升策略 | 第48-50页 |
5.2.1 增强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 第48-49页 |
5.2.2 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49-50页 |
5.2.3 增强部门间的信任度 | 第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