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背景下的宽容教育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 全球化发展对宽容教育的渴求 | 第10页 |
2. 个人学习兴趣使然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我国学者对宽容教育的研究 | 第11-13页 |
2. 国外学者对宽容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五) 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15-16页 |
二、宽容教育的内涵 | 第16-27页 |
(一) 宽容教育的含义 | 第16-20页 |
(二) 实施宽容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4页 |
1. 当今国际国内背景呼唤宽容教育的融入 | 第20-21页 |
2. 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宽容教育的参与 | 第21-22页 |
3. 教育的真正追求赋予宽容教育责任 | 第22-23页 |
4.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宽容教育的指引 | 第23-24页 |
(三) 宽容教育之难及其边界 | 第24-27页 |
1. 宽容教育之难 | 第24-25页 |
2. 宽容教育的边界 | 第25-27页 |
三、我国宽容教育的现状审视 | 第27-32页 |
(一) 我国宽容教育实施的成功方面 | 第27页 |
(二) 我国宽容教育实施的不足之处 | 第27-32页 |
1. 认为宽容教育不重要 | 第28-29页 |
2. 对宽容教育理解不全面 | 第29页 |
3. 误认宽容教育与科任教师无关 | 第29-30页 |
4. 错把宽容教育当成纵容 | 第30页 |
5. 难对宽容教育持续开展 | 第30-32页 |
四、我国宽容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32-36页 |
(一) 教师育人职能的错位 | 第32-33页 |
(二) 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 第33-34页 |
(三) 学校教育氛围的紧张 | 第34-35页 |
(四)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 第35-36页 |
五、弥补我国宽容教育实施不足的策略 | 第36-43页 |
(一) 树立宽容的育人理念 | 第36-39页 |
1. 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37页 |
2. 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质疑 | 第37-38页 |
3. 正确看待学生的过错 | 第38页 |
4. 坦然面对学生的冒犯 | 第38-39页 |
5. 接纳学生的人性弱点 | 第39页 |
(二) 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 第39-41页 |
1. 教师自我角色的定位 | 第39-40页 |
2. 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 第40-41页 |
(三) 营造宽容的学校教育氛围 | 第41-42页 |
1. 用宽容的教育塑造宽容 | 第41页 |
2. 培育宽容的校园文化 | 第41-42页 |
(四)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