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交通强国战略 | 第10页 |
1.1.2 “公交优先”和“公交都市”战略 | 第10-11页 |
1.1.3 地面公交方式出行分担率持续降低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假设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公交服务质量 | 第23-32页 |
2.1 服务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1 服务的定义 | 第23页 |
2.1.2 服务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服务质量 | 第24-28页 |
2.2.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 第24-26页 |
2.2.2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 第26-28页 |
2.3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 | 第28-31页 |
2.3.1 城市常规公交服务特征 | 第28-29页 |
2.3.2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内涵 | 第29-30页 |
2.3.3 公交服务质量与公交服务技术性能的关系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57页 |
3.1 乘客出行决策过程分析 | 第32-36页 |
3.1.1 基于出行消耗预算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3.1.2 基于可用性和舒适便捷性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 | 第33-36页 |
3.1.3 两种出行决策过程分析方法的关系 | 第36页 |
3.2 乘客出行过程感知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3页 |
3.2.1 乘客基本属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2 到达车站过程分析 | 第39-42页 |
3.2.3 站台候车过程分析 | 第42-47页 |
3.2.4 乘车行驶过程分析 | 第47-52页 |
3.2.5 离开车站过程分析 | 第52-53页 |
3.3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6页 |
3.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53-54页 |
3.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57-67页 |
4.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第57-60页 |
4.1.1 评价方法分类 | 第57-59页 |
4.1.2 评价方法总结 | 第59-60页 |
4.2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测度模型与方法 | 第60-63页 |
4.2.1 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4.2.2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赋值方法 | 第62-63页 |
4.3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流程 | 第63-66页 |
4.3.1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量表设计 | 第63-64页 |
4.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64-65页 |
4.3.3 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4.3.4 统计分析与评价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 第67-90页 |
5.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第67-68页 |
5.2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68-75页 |
5.2.1 评价指标重要度 | 第68-69页 |
5.2.2 加权SERVPERF评价方法 | 第69-72页 |
5.2.3 加权SERVQUAL评价方法 | 第72-74页 |
5.2.4 加权SERVPERF与加权SERVQUAL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3 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0页 |
5.3.1 乘客感知服务质量影响维度分析 | 第76-77页 |
5.3.2 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78页 |
5.3.3 便捷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79页 |
5.3.4 可靠性、移情性、有形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0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5.4.1 指标重要度评价分析 | 第80-82页 |
5.4.2 加权SERVPERF评价分析 | 第82-83页 |
5.4.3 加权SERVQUAL评价分析 | 第83-84页 |
5.4.4 评价结果 | 第84-85页 |
5.5 公交舒适性改善措施 | 第85-89页 |
5.5.1 问题分析 | 第85-86页 |
5.5.2 具体对策 | 第86-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 | 第101-107页 |
附录一 | 第101-103页 |
附录二 | 第103-107页 |
在校发表的论著与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107页 |